從以前立著個“高價收藥”的小紙牌,,到如今醫(yī)院,、社區(qū)等地牛皮癬般的小廣告,人們對藥品回收這一現象早已司空見慣,。但你是否知道這些藥從哪里來,,又流到何處去?走街串巷的藥販子倒手后到底能掙多少錢,?《生命時報》記者展開了一番深入細致的調查,。
抗腫瘤等高價藥成香餑餑
3月26日下午,《生命時報》記者在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轉了一圈,,發(fā)現通往醫(yī)院大門口的一段路上,,每隔一兩步便能看到“高價收藥”的小廣告,不少已是一層摞著一層,。有些小廣告還特意注明“抗腫瘤藥”,、“進口針劑”等字樣。馬路邊上的電話亭,、電線桿上也密密麻麻到處都是,。在記者居住的虎坊橋附近小區(qū)的主干道上,這類“牛皮癬”也貼了一路,。
3月30日上午,,記者撥通了其中一個藥販子的電話,問道:“你收藥嗎,?”接電話的男子一聽立馬來了精神,,連忙回答:“收,收藥,!”并詢問記者都有什么藥,。記者回答說:“家里有些常用藥,比如消炎藥,、胃藥什么的,。你能給多少錢,?”他回答說,這些常用藥都“不值錢”,,也就兩三塊錢吧,,要是有效期長,大概能給到原價的10%,。隨后,,記者謊稱醫(yī)院有關系,能“搞”到不少藥,。該男子馬上答道,,抗腫瘤藥物、心腦血管藥物和進口針劑目前的利潤都較大,,可以給到原價的50%—60%,,如利比泰、希羅達(抗腫瘤藥物)等,。
與幾年前相比,,這個處于黑暗中的市場發(fā)生了微妙變化。原來人們習慣于將街邊“藥品回收”與“過期藥”劃上等號,,而此次記者在調查中接觸到的藥販多數對此并不“感冒”,,反而對抗腫瘤藥物、進口針劑,、降糖藥物,、心腦血管藥物、肝病藥物等非常關注,,愿意出高價回收,。“過期的不收了,不過快過期的倒是可以,。普通藥物利潤空間太小,,只有量大才有點賺頭。”一位來自浙江的藥販子無意中道出了個中原由,,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肝病等病人多,,需求旺;而抗腫瘤,、進口針劑等不少是昂貴的短缺藥,,自然利潤高,銷路好,。
藥品回收市場的潛規(guī)則
藥販收購藥品后又是以什么價格出手呢,?要想弄明白這個問題,,就先要了解藥品回收市場的游戲規(guī)則。在藥品回收市場,,如同直銷一樣,,有著上級和下級之分,各個層次的藥販子呈“金字塔”形狀,。多數底層藥販子通過將收來的藥倒手賣給上級藥販子,,從中獲利。
以市場價格為千元左右的希羅達為例,,記者以百姓的身份與一位劉姓女藥販子聯系,,她表示,30粒一盒的希羅達能給記者600元,。當記者又以底層藥販子身份以賣藥為由,,聯系到在北京干了10多年,同時經營收藥和售藥的東北人宋先生時,,他表示愿以750元一盒收購,。如此算來,僅這一層的利潤便高達150元,。而面對患者的個人求購,,宋先生給出的價格為800元,每盒只加了50元,。該藥四盒為一療程,,從中倒手賺得200元。“雖然每盒加的錢不多,,但你沒看到我一天要賣掉多少盒,,這叫薄利多銷。”宋先生說,。
記者調查發(fā)現,,宋先生正是一位處于“金字塔”上層的人物。記者佯稱剛入行不久,,想將“貨”轉手給他,,約他到北京宣武區(qū)某三甲醫(yī)院附近見面。在仔細確認記者身份后,,只見他打開奧迪A6的后備箱,,指著里面的一堆普藥(普通用藥)問道:“這些藥你都見過吧?你找到我算是找對人了,!”
在與宋先生接觸過程中,,記者明顯感覺到了龐大的收藥者隊伍讓這個行當競爭日漸激烈。宋先生就多次強調,,不把貨賣給他,,在北京絕對難以立足,。據他透露,目前在北京,,至少有幾百名東北人在從事藥品回收這一行,,而記者直接聯系過的近10位藥販也均帶有明顯的東北口音。而據了解,,除上海外,,全國各地的藥品回收幾乎都成了東北人的天下。
在宋先生車內坐定后,,他拿出一份藥品明細表,,上寫有商品名稱、通用名,、規(guī)格,、生產廠家及價格。“你把上面的藥名印在名片上,,再附上你的聯系方式,,去醫(yī)院發(fā)就可以了。”話音剛落,,只見他發(fā)揮了令人吃驚的記憶力,,在不參考任何資料的情況下,將一份長達5頁紙,,136種普藥的價格一一標出,,并具體到個位。“這么多年,,我干的就是這個,,還能不記得?”面對記者的好奇,,宋先生回答道,。
醫(yī)保患者成緊盯對象
記者以討教的語氣詢問怎樣收藥效率最高,,出乎意料的是,,他給出的答案竟是盯著那些醫(yī)保患者,。“你就去醫(yī)院門診藥房那盯著,,見開藥的就問問賣不賣。哪怕不能現場交易,,給他們發(fā)張名片也行,。”說完后,他又指著醫(yī)院門口幾個老人說,,他們可能就是長期在醫(yī)院開藥的,,每月只要固定有七八個人給你供貨,每人上千元,,你就不用發(fā)愁了,。
在2007年,上海藥監(jiān)局破獲的一起地下非法收售藥品案中,,其中95%的藥品是從借用的醫(yī)??ㄖ刑赚F而來的。對此,,中國醫(yī)藥商業(yè)協(xié)會秘書長王錦霞告訴《生命時報》記者,,這其實反映了以藥養(yǎng)醫(yī)的弊端。“醫(yī)?;颊邚尼t(yī)院開藥大約只需支付20%的費用,,既然有人以高價回收,他們肯定樂意去開藥,。”
回收的藥品流向何處
不出記者所料,,藥販子對藥品銷往何處這個問題諱莫如深。當記者問藥品都賣到哪里時,,宋先生回答“全國各地”,,其他的多一個字也不說。而記者在與另一位藥販子的交談中發(fā)現,,他的藥品主要銷往鄭州,、哈爾濱、河北,、沈陽,,并承認大醫(yī)院難進,多賣給小醫(yī)院,、私人診所和小藥店等,,尤以藥店為主。
據媒體報道,,邊遠地區(qū)一些個體診所,、鄉(xiāng)村衛(wèi)生室等基層涉藥單位也成為這些回收藥物的重要陣地。上海市食藥監(jiān)局稽查處處長盛國遠在分析2007年那起大案時曾對媒體表示,,雖然目前尚未發(fā)現從配方開始制造假藥的現象,,但不排除有改換包裝和地下造假的情況。“批發(fā)商”從下游零售“藥販”處收集藥品,,在民宅內重新整理,、打包。藥販為使翻新生產的藥品不被識破,,還專門到某些醫(yī)療機構回收廢棄的藥品說明書,、藥瓶,、藥盒等,以便再次利用,。
“這種行為肯定是違法的,。”湖北省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市場處相關負責人告訴《生命時報》記者,藥販們倒藥無非是為了賺取其中的差價,。衛(wèi)生部全國合理用藥監(jiān)測專家孫忠實則認為,,目前,我國藥品回收領域監(jiān)管非?;靵y,,這種小商小販走街串巷的收藥行為,會導致用藥的極度不安全,。但目前為止,,國家尚未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
那么,,到底如何才能切斷這條利益鏈呢,?中國醫(yī)藥質量管理協(xié)會副會長郭云沛認為,需要嚴把兩個關,,一是包括醫(yī)院,、小診所等在內的用藥單位,必須從有資質的藥品供應商處購藥,;二是藥品供應商應從有資質的藥品生產企業(yè)或流通企業(yè)購藥,。此外,藥品回收市場的逐漸龐大也說明藥監(jiān)部門確實存在監(jiān)管漏洞,,要加強藥品動態(tài)管理,,對藥品的質量、數量,、批號等信息實施嚴格的管理,。(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