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BV)與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傳播途徑相似,,HBV/HIV合并感染較常見,,在全球4000萬例HIV感染者中,10%并發(fā)慢性乙型肝炎(CHB),。自從高效抗逆轉錄病毒治療推廣以來,,艾滋病相關死亡已減少,而由肝臟疾病造成的死亡卻不斷上升,,逐漸成為HIV感染者發(fā)病和死亡的一個主要原因,。
治療時機的選擇
對于HBV/HIV合并感染者,治療前須仔細考慮一些預后因素,,包括肝臟疾病進展,、當前肝病嚴重程度、對抗HBV藥物可能的應答和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以及抗HIV治療需求等,。合并HIV感染的CHB更易進展為肝硬化,,且抗HBV治療應答會因免疫功能缺陷的進展而降低。因此,,HBV復制活躍且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升高的HBV/HIV合并感染者均應考慮接受抗HBV治療,。
對于HBeAg陽性患者,抗HBV治療目標是HBeAg血清學轉化,、ALT復常,、肝臟組織學改善、血清HBV DNA持續(xù)抑制,,對于晚期肝硬化患者,,治療目標是減少肝臟失代償事件發(fā)生,,降低肝細胞癌風險,。
對于合并HIV感染的CHB患者,在治療上應基于血清HBV DNA和ALT水平及肝纖維化分期情況,。當HBV DNA>2000 IU/ml伴或不伴ALT升高時,,應該推薦抗HBV治療。一些HBV DNA水平低和(或)ALT水平正常的患者如存在晚期肝纖維化或肝硬化,,也能從抗病毒治療中獲益,。
抗病毒藥物的選擇
目前中國批準用于慢性乙肝治療的藥物包括普通α干擾素(IFN)、聚乙二醇干擾素(Peg-IFN),、拉米夫定(LAM),、阿德福韋酯(ADV)、恩替卡韋(ETV)和替比夫定,。恩曲他濱和替諾福韋對HIV和HBV均有較強的抑制作用,,已被批準用于抗HIV治療,抗HBV臨床治療研究正在進行中,。
普通IFN和Peg-IFN
普通IFN治療HBV/HIV合并感染目前僅有小樣本,、非盲性臨床試驗研究資料,,結果提示應答率很低,其能與患者免疫缺陷有關,。還有研究顯示,,普通IFN治療應答率較低,且藥物毒性增加,。因此,,IFN治療僅適合那些不需要抗HIV治療、并對IFN預期療效較好的代償期患者,,這些患者應為HBeAg陽性,、ALT升高和血清HBV DNA載量低的患者。
IFN療程一般為12個月,。當經(jīng)過12個月的治療后,,合并感染患者對普通IFN或Peg-IFN的應答指標如果未改善(如未發(fā)生HBeAg血清學轉換、ALT復?;蜓錒BV DNA載量降低),,治療方案就應轉為考慮使用核苷類似物。許多研究顯示,,與單一Peg-IFN治療相比,,并未發(fā)現(xiàn)Peg-IFN聯(lián)合口服核苷類似物(LAM和ADV)治療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但可減少和延緩LAM耐藥的發(fā)生,。
拉米夫定
LAM兼有抗HIV和抗HBV活性,,其抑制HBV的劑量為100 mg/d,而抑制HIV的劑量為300 mg/d,。LAM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長期應用的病毒耐藥發(fā)生率很高,,并因此而導致患者發(fā)生病毒學反彈和肝酶升高。LAM治療HBV/HIV合并感染患者,,推薦劑量為300 mg/d,,同時必須加用至少2種其他抗HIV藥物,預防快速出現(xiàn)HIV耐藥變異,。
阿德福韋酯
ADV在用量達120 mg/d時具有抗HIV作用,,但該劑量會增加腎毒性發(fā)生風險。用量在10 mg/d時,,ADV可抑制HBV復制,,且耐藥發(fā)生率較低。有研究顯示,,35例HBV/HIV合并感染,、LAM耐藥患者在接受ADV治療144周后,45%的患者HBV DNA水平下降,,單純HBV感染組為56%,,且合并感染組并未發(fā)現(xiàn)ADV相關變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