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可能就在你身邊,。從口服劑到注射劑,,從中草藥到西藥,從國產藥到進口藥,,從日常用藥到抗癌藥物,,假藥都可能藏身其中。
涉案地域廣,,犯罪手法多,,涵蓋藥品全,成為假藥犯罪的綜合特點,。利用現代科技,,從包材印制到原材料生產,再到藥物成型,、組合包裝,、物流運輸以及銷售渠道,假藥制售分工精細并相對獨立運作,。
暴利驅使下,,一些專業(yè)人士甚至正規(guī)醫(yī)藥公司也參與到假藥行業(yè)。
調查發(fā)現,,假藥泛濫的背后是打擊難度加大,,同時也暴露出藥品監(jiān)管漏洞的存在。
今年11月上旬,,山東濟南警方通報了一起已告破的特大假藥案,,假藥成分涉及249個品種近10萬盒,涉案金額1400余萬,。
兩個最初的報案人,,一個在河北,一個在江蘇,。前者為患心臟病,、糖尿病的老伴兒買藥,3箱通心絡膠囊,、1箱拜唐蘋,,花了3萬多,病情反而加重,,一檢查發(fā)現全是假藥,;江蘇的報案人是個藥店經理。
兩人的共同點,,都是根據“中國醫(yī)藥供求網”發(fā)布的信息,,通過QQ與山東濟南的貨主聯系的,。
根據警方調查,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互聯網正成為假藥銷售的中樞環(huán)節(jié)。公安部經偵局知識產權處處長王志廣介紹,,其隱蔽性,、再生性、蔓延性,,遠超以往,,同時也給假藥監(jiān)管與打擊增加了難度。
網絡成假藥“天堂”
網絡成為假藥銷售新媒介,,一些假藥販子為擴大銷路,,花巨資投入網絡搜索引擎競價
點擊進入“中國醫(yī)藥供求網”,各種藥品供應,、求購的廣告琳瑯滿目,,發(fā)布者會在顯著位置留下手機號、QQ號,。
王志廣所在的公安部經偵局知識產權處,,總結有一份“假藥犯罪內部報告”。報告認為,,“建網頁+聊QQ+交物流+收匯款(或物流代收)”,,已成為網絡假藥犯罪活動的基本模式。
濟南特大假藥案的主犯,,沒有銷售藥品許可證,,但他于2008年初至2011年4月,在“中國醫(yī)藥供求網”,、“宸源醫(yī)藥信息交流中心”等網頁上,,以濟南恒豐偉業(yè)醫(yī)藥公司名義,刊登廣告招攬生意,。
上述調研報告介紹,,除犯罪分子自設的網站外,“58同城”等生活網站,、“馬可波羅”等供銷網站,、“中國化工網”等行業(yè)網站、“中華企業(yè)錄”等企業(yè)黃頁,、“百度”等搜索引擎上,,充斥著各種藥品信息。
一些假藥販子為擴大銷路,,花巨資投入網絡搜索引擎競價,。2010年,,武漢警方破獲一假藥網站過程中,發(fā)現互聯網成為假藥銷售的新媒介,。假藥通過互聯網的搜索競價排名,,完成最關鍵銷售環(huán)節(jié)。
央視曾曝光其利益鏈,,網絡競價投入,,差不多占去假藥利潤的四分之三。以武漢破獲的假藥案中奧瑞希納為例,,售假者以每盒32元購入,,快遞費每盒20元,代收貨款者提成13元到33元不等,,交給百度公司的競價推廣費約495元,,最終售價每盒660元,凈賺約90元,。
王志廣認為,,這種通過網絡銷售的犯罪組織形式,使得犯罪活動隱蔽性更強,,難以被發(fā)現,、查證,而且執(zhí)法部門打掉一個環(huán)節(jié),,其他不法分子就會迅速在網上搜尋到其他對象補上,,難以根除。
濟南市公安局副局長吳德清,,總結濟南特大假藥案時也提出,,網絡給推銷假藥帶來極大方便,信息海量發(fā)布,、聯絡隱蔽簡單,,追查生產、銷售源頭更加困難,。
部分藥店參與售假
在一起假藥案中,,在一個經濟相對發(fā)達的中等城市,發(fā)現全市有120家藥店賣假藥
2011年7月20日,,浙江金華警方對出租車的一次例行檢查中,,發(fā)現一名安徽籍乘客攜帶有大包藥盒。這名李姓男子的包里,,裝滿進口和國產抗腫瘤“貴重藥”,,但全是空藥盒,有說明書沒藥,。
“空藥盒大多收購自金華的三甲醫(yī)院,。”公安部經偵局副局長高峰披露,,正牌藥品使用完后,包裝盒,、說明書被保存下來,,從醫(yī)院內部流出,最貴的一種進口藥藥盒,,空藥盒回收價一個就達3000元,。
金華警方將李姓男子列為偵控對象。跟蹤發(fā)現,,主要由安徽籍人員收購空藥盒,有專人接收,,最終流向北京,,再由黑龍江籍人員灌裝、勾兌,、改批號,,“藥品”銷往全國。
警方掌握的線索,,僅浙江金華一案,,便涉及浙江、山東,、廣東,、上海、河北等23個省市區(qū),,347名嫌疑人,。
據介紹,跨區(qū)域完成回收,、生產,、銷售流程,網絡縱橫交錯,,成為近年制假活動的特征,。縱覽近年警方破獲的多起重特大制售假藥案,,涉案人員少則數十,,多則上百,牽扯省份20個上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