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 7 月 27 日:歐洲醫(yī)藥管理局人用醫(yī)藥產品委員會采納了針對拜耳口服 Xa 因子抑制劑拜瑞妥?(利伐沙班)新適應癥的正向意見,。拜瑞妥(2.5 mg 一天兩次)聯(lián)合阿司匹林(75-100 mg 一天一次)將適用于高缺血風險的冠狀動脈疾病或者癥狀性外周動脈疾病成人患者,以預防動脈粥樣化栓塞事件發(fā)生,。
正向意見是基于 COMPASS 臨床試驗數據,,這是利伐沙班最大規(guī)模的 III 期研究,有 27,395 名患者參加,。結果表明:與單獨使用阿司匹林 100 mg 一天一次相比,,利伐沙班動脈劑量 2.5 mg 一天兩次加阿司匹林 100 mg 一天一次能夠顯著降低冠狀動脈疾病或外周動脈疾病患者的卒中、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的復合風險達 24%(相對風險降低),。
「盡管遵照指南的推薦進行治療,,冠狀動脈疾病患者和外周動脈疾病患者的事件(心肌梗死、卒中,,甚至死亡)發(fā)生率仍然很高」 ,,拜耳處方藥事業(yè)部執(zhí)行委員會成員、研發(fā)總監(jiān) Joerg Moeller 博士說:「今天,,人用醫(yī)藥產品委員會的正向意見讓我們距離為這些患者提供一個重要的,、新的治療選擇更近了一步?!挂坏┇@批,,利伐沙班將是唯一的非維生素 K 拮抗劑類口服抗凝藥,聯(lián)合阿司匹林用于高缺血風險的冠狀動脈疾病或者癥狀性外周動脈疾病成人患者,,以預防動脈粥樣化栓塞事件發(fā)生,。
心血管疾病(包括冠狀動脈疾病和外周動脈疾?。┟磕陮е?1770 萬人死亡,,占全球總死亡人數的 31%[i]。 另外,,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預期壽命降低超過 7 年 [ii],。冠狀動脈疾病和外周動脈疾病是一種由動脈粥樣硬化引起的慢性進展性疾病,,表現為動脈血管壁上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和破裂[iii],[iv]。罹患這種疾病的患者有發(fā)生血栓性事件的風險,,進而可能發(fā)生殘疾,、截肢和死亡。
雖然現有治療指南推薦抗血小板療法(如阿司匹林),,但有效性并不理想[v],[vi],。進一步改善抗栓治療需要嘗試新療法,如雙通道抑制血栓,,以增強血管保護和降低心血管事件的負擔,。
除了能夠顯著降低復合療效終點-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COMPASS 研究數據還顯示利伐沙班動脈劑量 2.5 mg 一天兩次加阿司匹林 100 mg 一天一次,,與單獨使用阿司匹林 100 mg 一天一次相比,,能夠顯著降低(相對風險降低)卒中風險 42%,降低心血管死亡風險 22%,。另外,,聯(lián)合療法在臨床凈獲益方面大幅提高 20%,這是在權衡其在降低卒中,、心血管死亡和心肌梗死方面的療效與發(fā)生最嚴重出血事件可能性后得出的結論,。
出血發(fā)生率低,盡管大出血增加,,但顱內出血或致死性出血沒有顯著增加,。更重要的是,在外周動脈疾病患者中,,主要肢體不良事件和血管因素導致的重大截肢事件的復合風險顯著降低,。因此,這種新療法在那些已經應用抗血小板治療,,但仍有較高動脈粥樣化血栓形成風險的外周動脈疾病的患者管理中具有重要優(yōu)勢,。
另外,COMPASS 研究結果正在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審評,,作為利伐沙班兩個新適應癥的補充新藥申請資料的一部分,。兩個新適應癥是:降低穩(wěn)定冠狀動脈疾病和/或外周動脈疾病患者主要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心肌梗死或卒中發(fā)生風險,;以及降低外周動脈疾病患者急性肢體缺血風險。
參考文獻:
[i]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Factsheet http://www.who.int/gho/publications/world_health_statistics/en/. Accessed April 2018.
[ii] Crimmins E, Hayward M, Hiroshi U, et al. Life with and without heart disease among women and men over 50. J Women Aging 2008; 20(1-2): 5–19.
[iii] NHS Choices. Coronary heart disease. https://www.nhs.uk/conditions/coronary-heart-disease/. Accessed April 2018.
[iv] NHS Choices.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https://www.nhs.uk/conditions/peripheral-arterial-disease-pad/. Accessed April 2018.
[v] Montalescot G, Sechtem U, Achenbach S, et al. Eur Heart J 2013;34 :2949–3003.
[vi] Aboyans V, Ricco JB, Bartelink ML, et al. Eur Heart J 2017;39(9):763-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