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控訴”: 史女士:我兒子在家,,特別能說。表達能力很強,。想吃什么,,想干什么,表達得清清楚楚,。有時候,,不順著他的意思,他就會又喊又叫,,直到順了他的心意為止,。
可是,,他一到幼兒園就變得特別膽怯,別的小朋友打他,,他不敢還手,,飯沒吃飽,也不敢跟幼兒園阿姨說,。因為工作原因一直是婆婆照顧兒子,,我們也不知道什么原因。
王女士:我家寶寶在家里能說會道,,還能把一家人指揮得團團轉(zhuǎn),,我和老公有時候還加上公公婆婆四個人都伺候不過來。甚至稍不順心就大喊大叫,、不達目的決不罷休,。
但一出家門,到了陌生的環(huán)境,,面對陌生人時,,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不敢當眾說話,,見人直往我們身后躲,,要是我們大人不在身旁,還會害怕得大哭……
專家解析: 寶寶的這種表現(xiàn)就是俗話說的“窩里橫”,,大多發(fā)生在2~6歲?,F(xiàn)實生活中,“窩里橫”寶寶不在少數(shù),。這種情況跟現(xiàn)在的家長對孩子過分溺愛和保護有關(guān),。
特別是一些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帶大的孩子,,在長輩的百依百順中,,養(yǎng)成家里稱王稱霸的習慣。這樣的寶寶一旦走出家門,,在與同齡伙伴的交往中,,往往會搬出在家里的作風來指使別人,但小伙伴可不吃這一套,,寶寶這時不但指揮不動別人,。
反而會遭到小伙伴們的拒絕。經(jīng)過幾次這樣的挫折,,再加上自我能力不足,,寶寶只好采取逃避,躲在一旁生悶氣,,拒絕跟小朋友一起玩耍,。時間一長,,當寶寶的不滿情緒和怨恨累積到一定程度,需要發(fā)泄時,,突破口自然轉(zhuǎn)向家庭中的“弱者”,以自己在家里更加地橫行霸道來補償,,達到心理上暫時的“平衡”,。
而家庭教育中的“馬太效應”告訴我們,當給寶寶越多的時候,,寶寶的索取也就越多,。一方面,爸媽溺愛寶寶,,寶寶要什么就給什么;另一方面,,寶寶對爸媽的依賴性越來越強。
一點點小事就想要讓爸媽幫自己做一味遷就下去的話,,寶寶會認為爸媽為自己做事情是理所當然的,,爸媽就該為自己服務,甚至會下命令來指使媽媽,。家有一個“窩里橫”的寶寶,。
責任多在爸媽長輩。為了讓寶寶開心,,千方百計順著他,,以他為中心,這樣就培養(yǎng)了寶寶稱王稱霸的習慣,。
寶寶在外面感覺害怕,,從心理學上說是典型的自我力量不足,“窩里橫”的寶寶,,缺乏與外界的碰撞,,離開了“窩”以后,就不知所措了,。當他處于陌生環(huán)境的時候,,不知道自己應當怎么處理,只會躲在爸媽身后,,沒有任何行為來保護自己,。
專家支招: 1 停止對寶寶過度溺愛、保護 爸媽過分溺愛寶寶,,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以寶寶為中心的家庭關(guān)系,,導致寶寶變得自大、自私和任性,。
因此,,爸媽應改變教育模式,,對寶寶要嚴愛相濟,讓寶寶在家庭中的地位成為受教育者和家庭普通成員,,重新制定家庭規(guī)則,,而且每個人都要遵守。
對于寶寶的無理要求不要一味遷就,,要在適當?shù)臅r候說“不”,,讓他知道不是任何事情長輩都會順著他。對于寶寶力所能及的事情,,要求寶寶自己嘗試去做,,不能因為覺得寶寶小而自己代勞。
寶寶有一點成功,,有一點努力,,都應當及時地夸獎,在這個時候千萬不要責備寶寶,,責備會讓他更不知所措,。當然,寶寶需要爸媽的引導,,在這個階段不要給寶寶設(shè)置過高的目標,,一旦產(chǎn)生挫折感,就會產(chǎn)生失落感,,產(chǎn)生自卑感,。
2 教會寶寶懂禮貌、尊重他人 這兩點在人際交往中是很重要的,,只有充分尊重別人的權(quán)利,,你的權(quán)利才會被尊重。只有遵守共同的規(guī)則,,生活才會井然有序,。不管是在家里還是在幼兒園,都要教育寶寶懂禮貌,、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要讓孩子明白,,不能因為是自己的親人就覺得是應該的,,就可以對他們呼來喝去,也不能因為不是自己的親人就覺得可怕,。
如果自己不傷害別人,,別人也不會傷害自己,如果自己好好待別人,別人也會好好待自己,。這一點說起來比較容易,,做起來就難了,寶寶還小,,很難理解,,需要家長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的灌輸,以身作則,,根據(jù)寶寶的表現(xiàn)具體發(fā)揮,。如果家里有老人,要與老人溝通好,,采取一致的態(tài)度,,不能在家里搞兩套政策,。
3 不比較 不要拿自己的寶寶和別人家的進行比較,。有些媽媽總是對寶寶抱怨:“你真笨,這有什么可害怕的呀?”“你看看人家誰誰”等很不好,。
寶寶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要記?。好總€人都有自己的優(yōu)勢,,發(fā)揮自己的優(yōu)點,努力補充自己的不足才是最重要的,。要鼓勵寶寶與別的小孩交朋友,,互相學習。
4 學會放于,,為寶寶創(chuàng)造社交機會 一些家長害怕寶寶在外面吃虧,,受到傷害,往往不愿意他們出去,,久而久之,,寶寶就逐漸喪失了獨立生活以及與他人平等交往的能力。離開了自己的“窩”就沒有任何安全感,,從而導致不知所措,,畏縮不前。
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學會放手,,讓寶寶多與同齡的小朋友玩耍,、交流,多與外界接觸,,如果寶寶與其他小朋友發(fā)生爭執(zhí),,只要沒有危險,爸爸媽媽最好不要干預。
有時間也可以帶寶寶參加一些集體的戶外活動,,提高寶寶的社交技能,,培養(yǎng)他的合作能力、責任心,、獨立精神,。讓他了解外界并不是可怕的,而是豐富多彩的,,大家是平等的,。
這個過程中爸爸媽媽一定要有耐心,不可急于求成,,畢竟由膽怯變成勇敢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實習編輯:黃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