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出類拔萃的并不是提前識字,,而是游戲、游戲,,再游戲,!日前,來自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心理專家,、早教專家瑪思博士為上海家長解讀了一次“游戲的力量”,。
生活本身就是游戲
“我們工作都很忙,哪有時間陪孩子玩,?”“為了照顧孩子,,是不是應該在孩子出生后的三年里,,做‘全職媽媽’?三年的‘全職媽媽’界限是否科學,?”不少家長抱怨時間少,,又擔心照顧孩子不夠。
但瑪思博士對年輕家長強調:全世界的爸爸媽媽都越來越忙,,美國很多媽媽生完孩子6周后就去工作,,這并不是家長的錯,但工作再忙,,也能擠出時間陪孩子,,把生活中的點滴小事都變成游戲!
“生活用品是最好,、最廉價的游戲道具,。”瑪思博士表示,廉價的紙盒并不比昂貴的玩具差,,評價玩具好壞的并不是價格,,而是用處。鍋碗瓢盆就是最好的音樂道具,。孩子通過敲擊可以了解聲音的大小,、節(jié)奏,甚至為自己創(chuàng)作出一段不錯的音樂,,充滿成就感,。
此外,把寶寶整個身體放在卷起來的毛巾上,,就可以訓練他的平衡感,;一面鏡子和一支口紅可以幫助寶寶認識自我,比如:把口紅涂在寶寶的鼻尖上,,當寶寶在鏡中看見自己,,并試圖抹去口紅時,孩子就會意識到原來鏡子中的寶寶就是他自己,。
在游戲中學習社交禮儀
“今天你的孩子可能正在玩過家家游戲,,將來他可能就是你孫子的爸爸。”瑪思博士認為,,孩子不僅在游戲,,更在經歷學習做人的最初體驗。
目前很多孩子都是獨生子女,,在合作等方面比較薄弱,父母應該鼓勵孩子和其他孩子多交往,,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環(huán)境,。0至3歲的寶寶已經有他們自己的社交?,斔疾┦空f,當寶寶哭泣時,,別人會有反應,,這就是最初的交流。寶寶會在和別人的游戲中逐漸了解規(guī)則,、解決問題方法等,,而戶外游戲更能幫助孩子認識世界、熱愛世界,。
同時,,教會孩子在游戲完畢后收拾房間,也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責任感,。
家長,,寶寶的第一個玩伴
“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并不是所有的游戲都同等,。家長要選擇合適的游戲,,并做好孩子的第一個玩伴。”
瑪思博士說:“別把孩子推給電視就以為了事,,盡管電視節(jié)目很有趣,。家長選擇的游戲不能太復雜,但也不能太刺激,。游戲要尊重寶寶的成長速度,,符合寶寶的特點等。”專家建議,,躲貓貓就是孩子最愛玩的游戲之一,,孩子遮住眼睛就會認為事物消失了,玩這種游戲可以幫助寶寶意識到物體永恒性,,爸爸媽媽不會因為他看不見而不存在,。
寶寶的模仿能力也很強,經常做一些日常動作,,比如:揮手再見等,,能幫助寶寶更好地學會用肢體語言表達;而角色扮演能培養(yǎng)寶寶的想象力,,給寶寶一只玩具話筒或用玩偶和寶寶對話,,都能更好地讓寶寶開口表達。
(責任編輯:周奕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