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英國人認為溺愛和嬌寵是寶寶成長的大敵,只有讓寶寶獨立才能適應社會的發(fā)展。因此,他們有自己的一套家庭教育方式,重點是培養(yǎng)寶寶的獨立意識,,負起自己的責任。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道德不靠教導
英國中小學校里的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而稱“個人的社會健康教育”,,或稱“社會化過程”。目的是讓他們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如何自律以融入社會,,成為社會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觀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誠實、守信,。
英國人還有個觀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導的”,。它體現在英國中小學的道德教育里,,那就是不要求孩子們去死記硬背道德準則,但是,,要求孩子們從心靈深處,、從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倫理道德。
小孩不是白紙
我們小時候背毛主席語錄:“一張白紙,,沒有負擔,,好寫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畫最新最美的圖畫,。”后來,大家以為小孩子也跟白紙一樣,,大人教什么,,小孩子將來就長成什么樣子。一位英國朋友說,,西方人過去也有“白紙”論,。認為小孩子都是“TABULARASA”(即空白狀態(tài)),但現在科學研究已經證明,,孩子來到這個世上,,先天就已經部分地繼承了父母的脾氣、性格等心理基因,因此,,“白紙論”是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觀點,。
英國人普遍認為,對孩子的溺愛和嬌寵是孩子獨立性格形成的最大障礙,。要使孩子在日后能適應社會的需要,,獨立地去生活、工作,,必須從小就培養(yǎng)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讓他們學會尊重他人和自我克制,知道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如果孩子日后不能像其他人一樣適應社會,,作為父母就沒能盡到教育的職責。
誠實不是孤立的品德
英國學校一般不設專門的道德教育課,,但開設包括佛教和道教在內的各種世界主要宗教信仰課供選修,。這門課被認為是對孩子品德和良知培養(yǎng)十分重要的一門課。
不僅如此,,多數英國學校每周都組織班級討論,,選取一些學校里或者社會上發(fā)生的事情,讓孩子們發(fā)表看法,,共同討論,,自己去領悟和判斷對錯與是非。集體游戲也是一種重要方式,,讓孩子懂得顧及與體諒別人,,懂得如何與同伴合作。英國學校還普遍鼓勵孩子飼養(yǎng)小動物,,組織學生到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為慈善組織募捐及參加其他公益或環(huán)保活動,,培養(yǎng)孩子的愛心和社會交往能力,。在英國教育工作者看來,誠實不是一種孤立的品德,,而是與自重和尊重別人,,與對生命和大自然的愛緊密地聯系在一起的。
花錢“培養(yǎng)”孩子頑皮
我們小時候,,父母總是以某個孩子從來不出去亂跑為榜樣來教育我們,。可是在英國,,孩子們永遠頑皮或者說父母是花錢培養(yǎng)他們頑皮,。每個周末都有活動,,不是到某個朋友家吃飯(往往是全家一起去,父母輩的聊天,,孩子輩的玩耍),,就是有某個小朋友的生日派對,或者是去游泳,、踢球,。總之,,差不多就是父母和孩子的互動日,,很少呆在家里看電視之類的。
英國的家庭教育
鼓勵孩子自己進餐,。孩子長到一周歲至一周歲半時,,開始喜歡自己用湯匙喝湯吃菜。絕大多數英國家長認為,,孩子想自己進食,,標志著一種對“人格獨立”的向往,完全應給予積極鼓勵,。
杜絕偏食,、挑食。英國人普遍認為,,一個人偏食,、挑食的壞習慣多是幼兒時期家長遷就造成的,因而他們特別重視幼兒時期的偏食,、挑食情況,,如幼兒一個勁兒地只吃某種菜而對其他菜不屑一顧時,家長往往會把此菜收起來,。他們還認為,,餐桌上對孩子的遷就,不僅會影響孩子攝入全面,、充分的營養(yǎng),,而且會使孩子養(yǎng)成任性、自私,、難以自控等人見人厭的性格,。
原來,英國家庭素有“把餐桌當成課堂”的傳統(tǒng),,從孩子上餐桌起,家長就開始對其進行有形或無形的“進餐教育”了,。
(實習編輯:鄺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