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朋友與同齡伙伴交往的過程中,,除了親密友好,,一定還免不了小爭執(zhí)、小沖突,。你推我一下,,我拍你一下;你吼我一聲,,我再兇回去,;看到同一件心愛的東西,“奮不顧身”地爭搶一番……這些摩擦不僅無法避免,,而且正是在這一來一回的互動中,,孩子初嘗了社交活動的甜蜜和苦澀,磨煉著以后會派上大用場的社交技巧,。
因此,,對于孩子交往中的小矛盾,我們不必過于緊張,,更不用以一種強勢的姿態(tài),,事事介入。除非當勢態(tài)升級,,你可以明確預(yù)測出某一方或者雙方都會受到傷害,。或者,事情并不嚴重,,但出于種種原因,,你還是決定有所干預(yù),那么游戲就是最恰當?shù)姆绞?,而在游戲中,,你也必須卸掉高高在上的?quán)威身份,轉(zhuǎn)而扮演一個笨笨的,,甚至有點壞壞的,,比孩子們強不到哪去的角色,然后“任性”在他們的沖突中“胡攪蠻纏”,。
游戲,打破孩子之間的對抗情緒
對于3歲以內(nèi)的孩子來說,,他們的主要任務(wù)是探明自己的自主力,,也就是“能不能自已說了算?”“想做的事情能不能成功,?”具體來說,,當他看到一個喜歡的玩具時,唯一想的就是把它搶到手,,至于對方小朋友的感受,,他還沒有辦法考慮和顧及。
因此,,面對這樣的行為時,,我們首先不能用成人世界的標尺,對它進行道德范疇的判斷,。我們可以告訴孩子,,這樣不對,簡單提及分享的概念也沒有錯,。但是,,不要上升到嘮嘮叨叨的說教,甚至用懲罰的辦法,,讓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當我們想結(jié)束小朋友之間為了搶東西而引起的對抗時,游戲就是最好的辦法,。它沒有居高臨下的指責,,只是用滑稽的方式,轉(zhuǎn)移一下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從最激烈的情緒對抗中緩和下來,。
游戲,化緊張為歡樂
當你變成一個笨笨的“壞蛋”,不但不勸孩子們停下爭搶,,反而還插一腳,,讓事情變得更加“復(fù)雜”,你認為這會讓孩子越搶越生氣,、越激烈,,還是哈哈大笑,甚至倆人聯(lián)手對付你,,嘲笑你的“笨拙”呢,?
《游戲力》這本書里曾說,所有笑聲都是好的,。表面上看,,問題并沒有解決,孩子們沒有學(xué)會分享,、互讓,,你也做不到讓他們以后就不爭吵,但就這一刻來說,,所有的緊張,、惱火、挫敗都化成了大家的一笑了之,,這難道不是最好的結(jié)局嗎,?
回報緩慢的“社交投資”
據(jù)兒童心理學(xué)家的結(jié)論,社交觀和人生觀一樣,,到孩子15歲時,,才能從“聽得懂”的理念,內(nèi)化為“發(fā)自內(nèi)心”的主動行為,。我們可以在孩子3歲時就告訴他一些基本的社交規(guī)則,,但這是為了讓他在遇到問題時,能明白這究竟是怎么回事,。比如告訴孩子:“如果你現(xiàn)在不分享玩具,,等一下別人也不會給你玩具哦。”
這只是一劑預(yù)防針,,但不能指望3歲的孩子聽到這話后馬上自覺自愿地把玩具讓出去,,他現(xiàn)在還沒有能力完成這種成熟的社交行為。
游戲方案:“媽媽也想要,!”
在兩個孩子剛開始搶東西時,,你可以跳進去,和她們一起“搶”,,邊“搶”邊說:“我也想要,!”
你可以假裝成一個笨笨的壞人的樣子,,搶著搶著自己坐了一個屁墩兒,然后爬起來還要接著搶,?;蛘吣X袋“撞到”搶的那個東西上,長出一個大包來,,嘴里還抱怨著:“好疼?。?rdquo;
兩歲多的孩子,,還接受不了分享,、輪流玩的概念,而且們搶東西未必是一定要得到那個東西,,而是看誰能搶贏,。
當大人插進去,假裝和她們一起搶時,,剛開始她們肯定有點愣,,這樣就達到了一個目的:打斷了她們之間的直接對抗,分散了注意力,,把倆人在激烈沖突中的情緒化解掉。她們甚至有可能會覺得這很好玩,,把你作為搶東西的最大“勁敵”了,。
這個游戲的時機選擇很關(guān)鍵,一定要在孩子剛起爭執(zhí)時介入,。當爭搶升級為激烈的情緒對抗,,甚至有一方已經(jīng)哭的時候,游戲是起不了作用的,。這時候,,媽媽最重要的事情是安慰哭的孩子。
關(guān)于“搶東西游戲”,,你可能有的疑問
疑問一:媽媽也去跟孩子們一起搶東西,,不會給她們做出壞榜樣嗎?會不會讓她們有點暈:搶東西沒有錯,?這可不可以是社交過程中的常態(tài),?
不必有這樣的擔心。
首先,,孩子對社交規(guī)則的理解,,以及社交技巧的獲得,最早是在家庭里完成的,。他會觀察成人之間的互動是怎樣進行的,,是互相攻擊,還是互相幫助?是互相斥責,,還是互相理解,?是合作多,還是對抗多,?
其次,,好的社交能力包括下面幾種細分能力:
1.自我情緒管理能力。比如,,遭遇社交沖突時控制住自己激烈的情緒,。
2.對輪流概念的理解和接受。比如,,可以耐心等待玩具輪到自己的時候,。
3.對他人情緒的積極關(guān)注。比如,,知道贊賞對方可以讓自己更容易得到積極回應(yīng),。
所以,不可能指望3歲的孩子做到這些,。也就是說,,他們目前的發(fā)展階段決定了,即使你苦口婆心地講道理,,也沒法讓他做到真正的分享,,那么轉(zhuǎn)移矛盾焦點就是最好的辦法。
最后,,你當然也可以告訴他:“和小朋友搶東西不對,。”或者,通過和孩子玩一些有分享過程的游戲,,加深孩子對分享的理解,。當孩子和你的連接比較好,平時的自主性也沒有問題的時候,,他會愿意模仿這些行為的,。
疑問二:如果我們加入進去,孩子會不會很快放棄,?或者導(dǎo)致在原本爭搶過程中,,本來就弱勢、不敢堅持的那個孩子,,更容易放棄,?
那就要看你的演技了!如果你放不下強勢的姿態(tài),,孩子的確可能放棄,,因為他知道肯定搶不過你啊,。即使你是弱勢孩子的媽媽,也不能用強勢的方式來嚇退強勢的孩子,,這樣不僅不公平,,而且會讓你自己的孩子感覺這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通常孩子們發(fā)生爭執(zhí)時,,更焦慮的都是弱勢孩子的媽媽,。我們都可以理解這種心理:弱勢通常意味著競爭力弱。但其實大部分這樣孩子的媽媽都不用太擔心,。以大欺小,,雖然是一種低級的自然法則,但它確實仍是社交活動中的規(guī)則之一,。即使孩子因為力量或者能力弱小而處于下風,,吃了虧,但他總有變得強大的時候,。需要擔心的只有一種情況,,就是孩子從各個方面都表現(xiàn)出退縮的傾向。比如在陌生環(huán)境里主動性很差,,不敢參與活動,,不敢表達主張,不敢堅持自己,。偶爾的情況不算,,當這樣的事情經(jīng)常發(fā)生時,我們就應(yīng)該警惕了,。
3歲以內(nèi)孩子的互動對象主要是成人,特別是爸爸媽媽,、爺爺奶奶,。那么,我們就要觀察和反思:在與我們的互動中,,我們的什么行為,,讓孩子總是感覺自己不行?或者自己是錯的,?或者即使是對的,,堅持了也沒用?在互動中,,我們有沒有過于強勢呢,?
另外,孩子退縮的表現(xiàn),,有可能是一些我們沒有留心的因素引起的,,比如有的孩子一個人在教室玩得好好的,,但一上課就死活不肯進去,這是因為現(xiàn)在越來越多的孩子對密閉空間有感官上的不適應(yīng),。對于比較敏感的孩子來說,,一些特別的聲音、氣味,、觸覺都會對他有壓力,。或者,,之前上課時一些小小的細節(jié)給他留下了負面記憶,,這些成人是很難全部留心到的。
所以,,當孩子表現(xiàn)出你不確定的退縮時,,你的態(tài)度就是盡量保護他、允許他,,否則這會進一步成為他退縮的原因,。
(責任編輯: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