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孩子的探索精神
·它們會發(fā)聲嗎
家長經(jīng)常鼓勵孩子探索身邊的物品,看它們能不能發(fā)出美妙的聲音,。任何物品在孩子眼里,,在孩子手中,,都會成為神奇的“樂器”。如手拍桌椅的悶悶聲,,小棒敲打玻璃的清脆聲,,敲打鐵器的悠揚余音等。通過對各種物品的擺弄敲打,,孩子便會對不同音質的強弱,、高低、長短有了切身的體驗,。這個過程也正是孩子對周圍世界的探索過程,。
·自己做“樂器”
鼓勵孩子親手制作“樂器”。如將橡皮筋套在小碗上,、杯子上,,輕輕撥弄便會發(fā)出動聽的聲音。并且,,孩子還可由此探索奇妙的振動現(xiàn)象,。通過自制“樂器”,孩子肯定會更加積極地走進音樂,,去探索這個神奇的未知世界,。
·聽聽大自然的歌
帶孩子走進大自然,讓他們在更廣闊的世界中探索音樂,。帶他們到樹林里,,讓他們感受樹葉“沙沙”的輕巧,小鳥“啾啾”的婉轉,;帶他們到小河邊,,讓他們感受溪流“嘩嘩”的歡快,,青蛙“呱呱”的嘹亮;還可以帶他們到海邊,,讓他們感受海風“呼呼”的愜意,,海浪“唰唰”的激越……這些都是極其生動的音樂教育素材,孩子既樂在其中,,又潛移默化地受到了美的陶冶,。
音樂與孩子的表達能力
·用語言來表達
在孩子探索各種聲音的過程中,引導他們把自己聽到的聲音和對音樂的感受用語言表達出來,。如孩子在玻璃杯上敲出了清脆悅耳的音樂,,開心地笑了,可他不知道,,或者不習慣于把自己的體驗表達出來,。家長就要通過提問的方式——“你聽到了什么樣的聲音?它使你高興嗎,?”或者直接告訴孩子:“你剛才敲出了清脆的音樂,,你真開心!”從而使孩子逐漸養(yǎng)成用語言表達自己內心體驗的好習慣。
·用身體來交流
家長要經(jīng)常用非語言的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培養(yǎng)孩子的非語言交流能力,。在教孩子兒歌時,家長不要僅滿足于孩子記住歌詞,,學會旋律,,更重要的是要通過有感染力的形體語言,如眼神,、口型,、表情、手勢,、體態(tài)等,,讓孩子體驗到歌曲的美妙和可愛,從而愿意學,,更愿意用他們喜歡的表情,、動作,把自己對歌曲的體驗表達出來,,和家長進行非語言的交流,。
當然,在音樂活動中,,家長要培養(yǎng)孩子的能力遠不只探索和表達兩種,;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也不僅在音樂活動中。只要善于觀察,,善于發(fā)現(xiàn),,善于引導,,時時,處處,、事事都是教育的好時機,。
(責任編輯:楊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