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學生物工程學院教授王貴學帶領團隊研究用仿生納米藥物治療動脈粥樣硬化取得重要進展,其研究論文近日在國際權威期刊《尖端科學》在線發(fā)表,。
動脈粥樣硬化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炎癥性血管病變,,是腦血管病、冠心病和外周動脈疾病等缺血性心腦血管病的共同病理學基礎,,嚴重危害人類健康?,F(xiàn)在臨床上常采用口服降脂或抗炎藥物來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但傳統(tǒng)的口服藥物治療存在利用率低,、見效慢,、毒副作用嚴重等問題。納米藥物遞送系統(tǒng)能夠增溶藥物,、提高藥物半衰期,、改善藥物體內分布、降低毒副作用,,在動脈粥樣硬化臨床診斷和治療中具有很高的應用價值,。但傳統(tǒng)的納米藥物遞送系統(tǒng)難以被正常的生物機體交互認可,因此會被機體作為“非己”異物而清除,,難以靶向輸送藥物到靶病變部位,。
重慶大學研究團隊首次提出將紅細胞膜包被的仿生納米藥物用于動脈粥樣硬化治療,即通過協(xié)同“自體”與“人工”藥物遞送系統(tǒng)的仿生設計策略,,將紅細胞包被于納米藥物上,,構建具備藥物緩釋、長效血液循環(huán)及高效靶向藥物遞送功能的仿生納米藥物,。通俗來講,,本研究中的仿生納米療法就是將紅細胞膜包被于納米藥物表面,實現(xiàn)對納米藥物的“偽裝”,,“偽裝”后的納米藥物能夠有效減少機體對納米藥物的清除,,使得納米藥物能夠在血液中長效循環(huán),從而促進納米藥物靶向到達動脈粥樣硬化病變部位,,最終實現(xiàn)高效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進一步惡化,。仿生納米療法的關鍵在于分離出紅細胞膜,制作出具有核—殼結構的納米復合物,。
研究結果表明,,重慶大學研究團隊提出的仿生納米療法,能夠在小鼠模型中實現(xiàn)對動脈粥樣硬化安全,、高效的治療,。(記者李宏、張國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