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從中科院南海海洋所獲悉,,該所在紅樹林污染生態(tài)學研究方面取得重要進展并引起國際同行關注。
南海海洋所教授王友紹領銜的團隊近期先后在國際學術期刊《有害物質雜志》等刊物上發(fā)表了系列論文,,在國際上首次提出了紅樹植物抗逆生理與生化參數相互關系的雷達圖,,并證實了脯氨酸、谷胱甘肽,、植物螯合肽在秋茄中抗重金屬毒理作用比在木欖中顯著,。首次揭示白骨壤II型金屬硫蛋白基因的表達與環(huán)境存在一定的應答關系,結合課題組前期研究,,再次證實了紅樹林對重金屬污染物的凈化作用與其II型金屬硫蛋白基因的表達與調控有關,。
據研究人員介紹,紅樹林為海洋三大高生產力生態(tài)系統(tǒng)之一,,也是世界熱帶和亞熱帶近海海域重要的生態(tài)與保護屏障,。國際上紅樹林生態(tài)學研究具有較長的歷史,但以往的研究很少涉及復合污染條件下紅樹林逆境生理與生化以及分子生態(tài)學研究,,尤其是紅樹林污染分子生態(tài)學研究,。有關紅樹林污染生態(tài)學問題已成為目前紅樹林研究中新的重要領域之一,,已引起國際上的廣泛關注,。紅樹林污染生態(tài)學研究與發(fā)展,,將為更好地保護和利用珍貴的紅樹林資源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
除取得上述成果外,王友紹團隊還在國際上首次從分子層次上揭示紅樹林對污染物的凈化作用,,解決了長期困惑海洋生態(tài)學家有關紅樹林對污染物的凈化作用等科學問題。該成果2009年以《紅樹植物木欖II型金屬硫蛋白基因在重金屬脅迫下的表達特性分析》為題發(fā)表在國際學術期刊《光化層》,。此外,,課題組于2006年率先在NCBI GenBank上公布了紅樹植物秋茄和木欖金屬硫蛋白基因及其編碼序列,。發(fā)表在2007年《光化層》上的《重金屬脅迫下紅樹植物秋茄和木欖葉與根抗氧化的酶和脂質過氧化反應》一文已被國際同行引用37次,,反映出該團隊在紅樹植物污染生態(tài)學研究方面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和關注。(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