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輔食添加可謂是一門學問,而且它的學生——各位為寶寶輔食而煩惱的媽媽易進入各種急躁所致的誤區(qū),這容易影響寶寶健康和進食心理,。為此,我們請來專家為各位“學生”指出誤區(qū)所在,。
誤區(qū)一:寶寶四個月了,,應該添輔食了。
這恐怕是輔食添加最常見的誤區(qū)—嚴格按照月份牌來開始添加輔食,。
幾年前,,美國的兒科專家的確都推薦在4個月左右開始添加輔食。但是從90年代末開始,,根據(jù)最新的研究結論,,專家們改變了立場。目前美國兒科學會的立場是:倡議母乳喂養(yǎng)的嬰兒不要在6個月以前開始進食固體食品,。國際母乳會的一貫觀點是:嬰兒從出生到6個月,,依靠純母乳喂養(yǎng)就能夠得到成長所需的一切營養(yǎng),不需要,、也不應該添加任何輔助食品,,包括水。
是否應該添加輔食,,也不是看月份牌,,而是看寶寶是否準備好了接受輔食。國際母乳會建議媽媽們觀察一下幾點“準備好了”的跡象:
1,、 寶寶有能力表達拒絕,,即寶寶在不想吃東西時,,閉上嘴扭轉(zhuǎn)頭,以此告訴媽媽“我不要!”如果寶寶沒有這樣的能力,,你只不過是在向一個無法抗拒你的嬰兒嘴里塞他不需要的東西,。
2、 寶寶能夠不用扶助,,自己坐著,,脖子也能夠直立。
3,、 寶寶的舌頭推吐反射消失,,并具備吞咽能力。
4,、 寶寶對大人吃飯表現(xiàn)出極大的興趣,,并且能夠伸手抓住食品。
過早添加輔食,,對于寶寶的健康有百弊而無一利,。最常見的害處有以下幾點:
1、 寶寶的免疫系統(tǒng)十分脆弱,,過早添加固體食品容易引發(fā)過敏癥,。等到時機成熟再添加輔食,寶寶有能力接受,,反之則可能造成寶寶一輩子對某些食物過敏,。
2,、 寶寶的消化系統(tǒng),、腎功能尚未健全,過早添加固體食品增添不必要的負擔,,為將來埋下健康隱患,。
3、 固體食物的營養(yǎng),,遠遠沒有母乳完全,。母乳是根據(jù)寶寶的身體需求特別制造的,含有完備的蛋白質(zhì),、維生素,、礦物質(zhì)、免疫因子等等,。添加了固體食品,,勢必造成寶寶對母乳攝取的減少,從而破壞營養(yǎng)的平衡,。
6個月也不是絕對的底線,,有些早產(chǎn)兒或者過敏體質(zhì)的嬰兒,,由于身體的原因,拒絕或不能接受輔食,,完全依靠母乳喂養(yǎng)到八,、九個月甚至更長,也一樣營養(yǎng)俱全,,健壯成長,。其實,直至上個世紀初,,絕大多數(shù)的嬰兒在一歲之前都是完全依靠母乳喂養(yǎng),。
誤區(qū)二:不及早添加輔食,會造成寶寶營養(yǎng)不良,。
其實開始給寶寶添加輔食的目的,,并非是補充營養(yǎng),而是訓練寶寶習慣另外一種進食方式,。添加輔食的最初,,都是一天僅僅喂一小勺單一食品(比如香蕉或者嬰兒米粉),媽媽觀察寶寶是否接受,、是否過敏,。如果寶寶拒絕,就必須馬上停止,,再等一等,,再試一試。如果寶寶接受而且不過敏,,則這樣少量單一地添加幾天之后,,可以開始嘗試添加少量的另外一種食物。
如果說開始添加輔食對于寶寶有什么補充,,重點也不在營養(yǎng),,而是寶寶胃口大了,單純依靠母乳已經(jīng)不能夠吃飽,,需要額外的食物,。在一歲之內(nèi),寶寶的主要營養(yǎng)來源是母乳,,而不是輔食,。
誤區(qū)三:添加輔食后,就應該給寶寶斷奶,。
有些宣傳手冊上把輔食稱為“離乳食品”,,并建議母親將輔食替代母乳,這是不正確的信息。輔食之所以稱為“輔”食,,正是因為它是輔助母乳的食品,,絕非取而代之。
嬰兒在一歲之前,,母乳仍是主要食品和營養(yǎng)來源,,尤其維生素的主要來源在于母乳,而不是輔食,。寶寶的身體對于母乳和輔食營養(yǎng)的吸收有著天壤之別:母乳中的營養(yǎng)基本上完全吸收,,輔食中的很多營養(yǎng)卻吸收不全。最典型的就是對鐵的吸收:母乳中的鐵含量雖少,,但能夠滿足孩子的需求,,并且吸收率高達75%;固體食物無論如何增添強化鐵,吸收率僅僅為4%,,而且牛奶會讓寶寶體內(nèi)的鐵通過糞便流失,。
每一位媽媽的乳汁都是為她的寶寶特別設計的,會隨著寶寶的成長而變化,,來滿足寶寶不同時期的不同需要,。比如說,當寶寶的身體受到新的病菌或病毒侵襲時,,會通過吸吮乳汁將這個新敵人傳送到媽媽身體里,。媽媽的身體會立刻根據(jù)“敵情”制造免疫球蛋白,再通過乳汁傳送給寶寶,,在寶寶體內(nèi)建立屏障,,保護孩子不受感染。
因此,,在添加輔食的同時,,應該保持每天的母乳攝取量,而不是減少,,更不是取消,。
誤區(qū)四:給寶寶輔食添加晚了,會錯過訓練寶寶咀嚼能力的最佳時期,。
這種說法沒有科學根據(jù)。寶寶也并非僅僅依靠輔食來學習咀嚼,,他們吃手指,、咬牙膠、嚼玩具,,總之把能抓到手的東西往嘴里放,,就已經(jīng)“訓練”了咀嚼能力。
誤區(qū)五:寶寶不愛吃飯的時候,,不能隨他便,,我要想法設法把吃的塞進去,。
添加輔食的最重要原則是:尊重孩子,讓孩子做主,。當孩子閉嘴扭頭表示拒絕時,,接受孩子的意愿,千萬不要勉強孩子進食,。
無論多么小的孩子,,無論做什么,都需要把握自主權,。任何精神壓力都會給他們造成心理陰影,,甚至導致他們喪失本來應有的能力。
饑餓感是每一個孩子天生就具有的最基本的本能之一,,因此吃飽肚子也是他們本能會做到的最基本的活動之一,。進食是孩子的首要任務,什么時候吃,、吃多少,,都應該由孩子說了算。精神健全的孩子不會餓著自己,。
可惜的是,,有些父母不明白這個道理,總是把吃飯的任務包攬到自己身上,,剝奪了孩子的自主權,,把吃飯這件本來應該充滿愉悅氣氛的活動,變得神經(jīng)兮兮,、緊張萬分,,逼著孩子多吃,一定要吃到自己認為滿意的分量才罷休,。
如果孩子不能夠從進食這件活動中享受到快樂,,而是感受到精神壓力,他會很快厭煩吃飯;如果孩子不能夠掌握進食的主動權,,他會逐漸喪失掉饑餓感,。
飲食是嬰幼兒學習、探索人生的重要途徑,。進食從來不僅僅是滿足生理上的需要,,更是滿足精神方面的需求,同時開發(fā)孩子的社交能力,。從一開始的母乳喂養(yǎng),,嬰兒得到的不僅僅是香甜的乳汁,也是媽媽溫暖的懷抱和充滿愛意的關注。到了固體食物階段,,小孩子會從進食活動中得到身體和精神兩方面的愉快感,,并且更進一步地感受、認知事物和世界,,對父母和環(huán)境建立信任感,。
做父母的一定要謹慎行事,與孩子建立起健康的喂養(yǎng)關系,。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孩子和孩子之間差異很大。有些孩子天生就愛吃飯,,狼吞虎咽;有些孩子則比較害羞,,對輔食采取警惕回避態(tài)度,細嚼慢咽,,但是照樣茁壯成長,。有些孩子一頓飯吃飽,有些孩子則東吃一口,、西吃一口,,仿佛羊吃草(grazing),但是每一口加在一起,,分量就夠了(every bite counts),。同一個孩子的吃飯規(guī)律也不一定一成不變,前幾天吃的多,,這幾天可能吃的少,,前一陣子愛吃的東西,這一陣子可能根本不理,,這些都是正常的,。看一個孩子的進食量,、營養(yǎng)攝取均衡,,不是僅僅看一天,而是應該綜合一個星期來看,。
不要把自己的孩子同其他孩子相比,,接受自己孩子的個性,耐心地對待吃的少的孩子,。
(實習編輯:張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