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溝通是十分必要的,父母可及時發(fā)現,、了解孩子的心理問題,,并以正 確的方法給予引導,這對孩子的心身發(fā)育是有益的,。父母應細心觀察和研究自己的孩子,,孩子在不 同的年齡階段有著不同的心理發(fā)育特點,家庭教育就必須根據孩子心身發(fā)育特點來進行,,否則會給 孩子增加不必要的心理壓力,,甚至影響孩子的人格發(fā)育。父母要與孩子進行心理上的溝通,,就應掌握溝通的方法,。
很多年輕的父母或許和我有一樣的感受,孩子越大,,越難以溝通,。“我不要穿這件衣服,太緊了,。”“我是對的,,你才錯了。”“你去哪兒,?我也要去,。”……諸如這些事情,日復一日,,我們常常被折騰得筋疲力盡,。然而細想想,作為父母,,我們也許存在一些不恰當的習慣:是否給孩子申辯的機會,,讓他們說出真實感受;批評孩子的時候,,我們是否用手指指著孩子,;當孩子與自己的想法不一樣時,我們是否火冒三丈,;最后談話結束,,我們是否會給孩子一個擁抱,?親子間的溝通,作為父母是要有些策略的,,哪些話能說,,哪些話不能說,我們都應該考慮,。當我意識到這些問題時,,我開始反省,并留意自己的言行,,嘗試著改變自己的想法,、說話方式,并站在孩子的立場去考慮問題,。
首先,,我們要學會關心自己、學會快樂,。
現在有很多家長都在感嘆小孩難教,,其實如果家長們仔細觀察和思考,就會發(fā)現問題大多出在我們成人身上,。有段時間,,我特別忙,回家時已是筋疲力盡,,經常沒和兒子說上幾句話就睡著了,,還時常因為孩子的一點小過錯就發(fā)火、不開心,。直到有一天,,我不小心把牛奶灑到他心愛的圖畫書上,他情緒激動地大喊大叫,,大聲指責:“你為什么這么不小心,?”活脫脫一個成人縮小版,我才驚覺自己犯了一個多大的錯誤,。如果父母忙于工作,,只是把家庭當作休息和睡覺的地方,在家中說一些消極,、帶有強烈的負面情緒的話,孩子也會感覺到不快樂,,也會出現消極抑郁情緒,。所以,父母要經常檢查自己的情緒,,應先學會關心自己,、放松自己,,讓自己成為一個快樂的人。
其次,,溝通講求藝術,。
與孩子的溝通,實際上是兩個生命的碰撞,。家長與孩子溝通的藝術,,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父母要學會傾聽,。
傾聽是溝通的前提,。只有傾聽孩子的心里話,知道孩子想什么,,關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針對性地給予孩子關心和幫助,也會使以后的溝通變得更加容易,。孩子向你訴說高興的事,,你應該表示共鳴,如他在幼兒園得到了老師的表揚,,你可以稱贊說,,“噢,真棒,,媽媽也替你感到很開心”,。當孩子向你訴說你不感興趣的話題,你應該耐著性子聽,,表示你關注他的談話內容,,可以使用“嗯”、“是嗎”,、“后來呢”等詞,,表示你在認真地傾聽,鼓勵孩子繼續(xù)說下去,。
2,、營造和諧的溝通氛圍。
和諧的氣氛永遠是與孩子溝通的最好添加劑,。要專心聽他們的意見和看法,,理解他們的情感和需求。一起去吃飯,,一起去聽音樂會,、參觀繪畫藝術展、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車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容、百貨櫥窗……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都是與孩子溝通和交流的最佳時機,。
3、要讓孩子發(fā)表意見,。
不能永遠只是你說孩子聽,,不管孩子對你講什么,你都應該讓他把話說完,,給他說話的機會,,一定不要在孩子沒有說完他的話時,就對孩子發(fā)脾氣,。在討論一般的家事時,,不妨也讓孩子參與,不管最后是否采納了他的意見,,應讓他感受到自己在家庭中的重要性,,如此,他們也會尊重長輩,。
4,、尊重孩子,保護他的隱私,。
可能很多父母在和老師或者親朋好友談論孩子的優(yōu)缺點時,,都是肆無忌憚的,從“不好好吃飯”到“今天被老師批評了”,,把孩子的缺點像空氣一樣直接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曾經有位家長,來園接孩子時跟人閑談,,話題扯到孩子身上,,說“他有尿床的毛病……”話剛出口,一旁的孩子羞紅了臉,,露出怨恨的表情,。尿床這類生理缺陷,屬于“難言之隱”,,孩子對此特別敏感,,父母一般情況下不該向他人提及。這孩子從那天起,,開始拒絕和母親溝通,,甚至有抵觸行為。因此,,作為家長需要牢記:不要到處宣揚孩子的隱私,,你保護了孩子的自尊心,孩子才能真正把你當成能講知心話的朋友,。
5,、多贊美,少批評,。
也許父母從來沒意識到,,自己隨便說出來的一句話,會對孩子小小的心靈產生多么重大的影響,。“你怎么越大越不乖,?”“你怎么就不能像隔壁的某某呢?”“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這些話會讓孩子產生更強烈的逆反心理,。但是恰到好處的贊美、欣賞則會增強孩子的自尊,、自信,,是父母與孩子溝通的潤滑劑。所以父母對孩子要多了解,、欣賞,、贊美、鼓勵,。因為賞識才能成功,,抱怨導致失敗。
總之,,父母要有足夠的耐心,。有些問題孩子不一定能很快理解,父母要幫助孩子慢慢認識,,慢慢溝通,,別希望著通過一兩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畢竟父母與孩子之間的年齡,、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著巨大差異,理解需要一個過程,。如果過于急躁,,溝通就會成為泡影。只有掌握與孩子交談的藝術,,做孩子的朋友,,才能使兩代人做到真正意義上的溝通,。
(責任編輯:周奕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