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研究證明:每個人內(nèi)心深處最本質的需求就是“顯示自己的重要性”,。一旦自己的重要性得到別人的肯定,就有了積極向上的動力,,就能發(fā)揮出自己的潛力,。對孩子來說,尤其如此,。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要探索陌生的世界,要學會很多原本不會的東西,,需要戰(zhàn)勝無數(shù)的困難;而能夠支持他們不斷前進的,,只有家長的肯定和鼓勵。鼓勵能增強孩子的自信,,激勵孩子不斷嘗試,,勇敢面對困難和挫折,從而開創(chuàng)自己成功的人生,。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會不段的探索學習周圍的世界。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父母對孩子的教導,,總是充滿了不滿和指責,。一些家長在孩子學習新事物時,看不到孩子所付出的努力,,總是心急火燎地希望孩子一學就會,,還要求做得完美無缺。
幾天前,,我在朋友家,,就看到了這樣的一幕:
朋友六歲的女兒芳芳正在學習洗自己的襪子。
“天吶!你哪里是在洗襪子,,根本就是在玩水嘛!”媽媽心急地把水龍頭擰緊,,“你知道嗎?水費又漲了,還這么浪費水,。”
芳芳噘起了嘴,,本來以為幫媽媽洗襪子會得到表揚,現(xiàn)在沒戲了,。
“你看看你,,洗什么嘛!洗了老半天,襪子還這么臟,。多用一點肥皂粉,,全部重新洗過。”芳芳不情愿地擠了一堆肥皂粉,,弄得臉盆里都是泡沫,。
“你在搞什么鬼呀!弄得全是泡泡,這樣很難洗干凈的,。”
“我不洗了啦!”芳芳生氣地大哭著,,狠狠地把襪子摔回臉盆里。
六歲的芳芳第一次開始學做家務,,她的本意是想幫媽媽的忙,,顯示自己的能力,當然也想得到媽媽的表揚,。而媽媽的苛求與指責,,卻挫敗了孩子學習做家務的積極性;同時也在傳遞著讓孩子沮喪、受挫的信息,。如此做的結果,,可能使芳芳以后再也沒興趣去嘗試做家務,再也不積極主動地去嘗試新的事物,,長此以往,,甚至可能造就孩子自卑的人格。
反之,,如果媽媽先肯定她主動幫媽媽做家務的良好動機,,再耐心細致地教她洗襪子的方法,,即使她一時做不好也積極鼓勵;她從中就不僅學到了做家務的本領,也在家中得到了歸屬感,,培養(yǎng)了她對家庭的責任心,。以后她就會更積極主動地為家庭出力,鍛煉出許多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主動,、積極、樂觀,、自信,、負責、堅定等優(yōu)秀的個人品質,。
(實習編輯:伍時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