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注意到,,生活中有不少孩子對本該是自己處理的事毫無主張,事事都依靠家長;也有些孩子年齡雖然不大,,卻很自覺,。早上自己按時起床;自己上學;放學回家,自己抓緊時間做作業(yè)……向這些家長求教,,我們發(fā)現(xiàn)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做法,,就是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培養(yǎng)他們的自主意識和能力,。
我們把這些家長的成功經(jīng)驗概括為——自主性:指人在活動當中的獨立性和主動性,,它表現(xiàn)為個體自由地、獨立地支配自己言行的一種狀態(tài),。孩子的自主性最主要體現(xiàn)為他有能力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自由的選擇,。
一、給孩子空間,,讓他自己往前走
嬰兒當然喜歡生活在母親的懷抱里,,但是他不能永遠這樣生活。有這樣一位母親,,孩子已經(jīng)上小學二年級了,,送他上學還要費力地背著他走,直到離學校幾十米遠的地方,,因為怕老師看見,才不情愿地把孩子放下來……如此被母親呵護長大的孩子,,他的自主性從何談起呢?作家長的,,應(yīng)根據(jù)孩子自身的特點和能力,擴大孩子自由活動的空間,,如鼓勵他自己找朋友玩,,讓他在這個空間里自己當主人,。
二、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zhí)行,那么孩子的自主性就永遠培養(yǎng)不出來了,。
有一位父親,,他在孩子3歲多的時候,就每天給孩子一段他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只要不出危險,,孩子可以自己安排做他愿意做的事:玩,看電視,,畫畫,,拼圖,或者什么也不干……無聊了,,他最終還是會主動來找父母,,父母就給孩子一些指導性的建議。長此以往,,孩子便逐漸懂得了珍惜時間,,學會了安排時間。
三,、給孩子條件,,讓他自己去鍛煉
培養(yǎng)孩子用拔苗助長這種違反客觀規(guī)律的做法,肯定是要失敗的,,但采取消極地完全“順其自然”的態(tài)度,,也不利于孩子的成長。遵照客觀規(guī)律,,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去鍛煉,這才是我們應(yīng)該采取的正確做法,。
有一位母親看到5歲的孩子對洗碗感興趣,,就為孩子準備了一個小板凳,對孩子說:“我知道你特別愛干活,,想自己洗碗,,可是水龍頭太高,你夠不到,媽媽給你準備了小板凳……”孩子興奮地喊著:“謝謝媽媽!”馬上就登上小板凳高興地學著大人的樣子去洗碗了,。
四,、給孩子問題,讓他自己找答案
孩子提出問題,,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訴他答案,。這樣看起來簡單又省事,但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后,,就不會想問題,,總希望別人能提供現(xiàn)成答案。這直接妨礙了孩子在智力勞動上的自主性,。
有一位家長的成功經(jīng)驗是:孩子問我字,,雖然我認識,但我不告訴他,,而是讓他去查字典,。以后,再有不認識的字,,他也不來問我了,,而是自己去查字典。
五,、給孩子困難,,讓他自己去解決
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生活在窮困家庭的孩子,,惡劣的生存環(huán)境自然就為他準備了艱苦鍛煉的條件;現(xiàn)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家長應(yīng)多想辦法給孩子設(shè)置一些困難,讓孩子去解決;孩子在生活中碰到困難,,也要求他自己去解決,,從而培養(yǎng)孩子應(yīng)對未來的能力和意志。
六,、給孩子機遇,,讓他自己去抓住
人的一生會遇到不少機遇,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機遇就會和你擦肩而過,。家長的任務(wù)應(yīng)該是提供或指出各種機遇,啟發(fā)孩子自己去抓住,,培養(yǎng)孩子善于抓住機遇,、參與公平競爭的能力。
一位小學生偶然同媽媽講起學校要進行英語選拔賽的事情,,媽媽就鼓勵英語成績不錯的孩子爭取參加,,并告訴她,,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把握住一個機會就意味著在成功的道路上邁進了一步,。在小學升初中時,這次比賽的成績被作為一個重要的參考因素,。孩子非常感激媽媽的提醒,,以后很主動地在各種機會中表現(xiàn)自己。
七,、給孩子沖突,,讓他自己去解決
和成年人一樣,孩子在一起也難免有沖突,。解決沖突的過程,,正是孩子健康成長、走向成熟的過程,。當孩子向家長訴說自己遇到的諸如人際交往之間的矛盾時,,家長應(yīng)鼓勵孩子去面對它,指導孩子自己去解決,,而不是回避它,,更不宜動轆由家長代替孩子解決問題。
(實習編輯:伍時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