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的母性本能非常強烈,,它們雖自身瀕臨險境卻勇敢地保護孩子的情景,令我們?nèi)祟惿钌罡袆?。但是當對動物的母性行為做更深入的研究之后,我們發(fā)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不同于人類的母愛,,而是由于荷爾蒙刺激或是某種條件反射的結(jié)果,。
動物的母子關(guān)系并不是永久持續(xù)下去的,。無論是狗還是貓,,當把它剛生下來的孩子奪走之后,母親會感到十分不安,,但很快就會忘記掉,。然而,人類的母親對于自己去世的孩子會一直深懷思念,。
人類正因具有這種高層次的“心”,,體諒孩子才成為可能。
前面我們已經(jīng)講過,,意欲是孩子與生俱來的能力,,那么與此相對應(yīng)的體諒又是怎樣來的呢?
要知道,體諒之心并不是人天生就有的,。當孩子接受了父母的體諒之后,,他幼小的心中體諒之芽才得以萌發(fā),并漸漸成長起來,。
年齡越小的孩子越是以自我為中心,。嬰兒(嬰兒食品)肚子一餓,就會哭著要吃奶;尿布濕了,,也會以啼哭訴說難受,。他一點也不會考慮媽媽(媽媽食品)現(xiàn)在是否方便,而且,,他就連考慮的能力也不具備,。
熱衷于淘氣的孩子,有時會把媽媽心愛的東西又擰又敲,,甚至弄壞掉,。處于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不可能顧及到媽媽的感受,。
可是,,如果此時媽媽對孩子闖的禍作出帶感情的表示:“這可是媽媽的寶貝東西喲,。”孩子聽到媽媽這鄭重的語調(diào),會一直盯著媽媽的臉,,雖然表情沒什么變化,,但他能夠理解到媽媽是遇到了麻煩。漸漸地,,孩子就會產(chǎn)生出這樣的念頭:會給媽媽添麻煩,,那就不弄了吧。體諒之心就是這樣漸漸被培養(yǎng)起來的,。
如果媽媽做出嚴厲的表情并訓(xùn)斥道:“不行,,不可以弄。”這時孩子也會停止搗蛋,,但這僅僅是因為害怕被責罵,,并不是為了不使媽媽為難。也就是說,,孩子的體諒之心并沒有產(chǎn)生出來,。
這兩者之間的差別有著重要的意義,即媽媽帶感情的訴說,,能夠把孩子的體諒之心激發(fā)出來;而責罵是培養(yǎng)不出體諒的,。
談到體諒他人之心的培養(yǎng),無論如何也回避不了父母親的關(guān)系,。
如果父母倆都是具有體諒之心的人,,在生活上相互照顧,這無聲的行動就是孩子的榜樣,,孩子自然地會學(xué)到體諒,。這種體諒他人的良好品德,,便以心傳心的方式,,從父母傳到了孩子身上。
如果父母中有一個具有體諒之心,,那么即使夫妻吵嘴,,其中一方也會為了不使一旁的孩子感到悲傷,而去努力防止爭吵升級,。
可是,,若父母倆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那一定會動不動就吵嘴,。這種情況下,,母親的情緒常常處于不安定狀態(tài),對孩子的教養(yǎng)方法也不連貫:有時候把孩子扔在一邊,有時候又把孩子緊緊地摟在懷里,。
孩子這時的情緒顯然是不安定的,,何談體諒之心的培養(yǎng)呢?培養(yǎng)孩子體諒他人的品質(zhì),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使孩子處于安定的情緒之中,。
對于獲得安定的情緒有多么重要這一點,,媽媽自身也許已經(jīng)有過深切的體會。而孩子比大人更需要這種情緒上的安定,,因為孩子處理不安情緒的能力相當?shù)?,所以,他們往往以攻擊性的行為或者是其他異常行為,,將其表現(xiàn)出來,。
在培養(yǎng)孩子體諒他人這一點上,父母的日常會話也應(yīng)予以注意,。
人們在邊吃飯邊聊天的時候,常有說長道短的習(xí)慣,。這時,,是給他人以體諒,還是盡說些別人的壞話,,這對孩子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盡聽到說別人壞話的孩子,他看朋友的目光也會變得冷漠起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的言行會在不知不覺之中,對孩子的人格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
(實習(xí)編輯:伍時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