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倡導家庭教育中應遵循“無錯”育兒原則,,認為孩子是沒有過錯的,不應該一味批評,。凱靈家庭教育專家指出: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往往表現在錯誤和破壞之中,。
【案例】一個年輕媽媽在餐廳與朋友用餐,兩人聊得正起勁,,突然服務員走過來厲聲說道:“叫你孩子不要玩牙簽!”媽媽這才注意到旁邊三歲多的孩子正趴在餐桌上玩弄“拼圖”,。媽媽瞪了孩子一眼說:“叫你不要亂搞!”孩子一慌,把自己的“作品”攪成一團……
日常生活中,,無論什么場合,,只要孩子不聽從家長的“命令”,家長就會皺起眉頭甚至批評,。其實這是個誤區(qū),,粗心的家長忽略了孩子行為的實質,只是一味的責怪,,其實是家長單純的在孩子面前表現自己當時的情緒而已,。而孩子往往會把父母的反應作為行為對錯的標準。這樣一來,,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就會在父母的消極責罵聲中被壓殺了,。
有研究表明,,人的創(chuàng)造力的發(fā)展始于幼兒時代。而這種創(chuàng)造能力對促進孩子的全面發(fā)展起著重要作用,。家長如何看待孩子的每個行為的實質,,如何在孩子的行為中給予適當的反應和評價,從而最大限度的調動孩子創(chuàng)意思維和創(chuàng)造動力呢?具體可以參考凱靈家庭教育專家對家長給出的幾點建議:
一,、克服自己控制欲,,營造和諧家庭氛圍。使孩子產生愉快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向上的探索精神,。
二,、保護孩子好奇心,激發(fā)其求知欲,。童年是充滿幻想的時期,,在我們看來孩子有些行為可笑和不切實際,甚至有時看似是在惡作劇,,家長都要耐心觀察孩子的行為,,適時適地給予鼓勵、贊揚孩子,。
三,、多角度提問,引導孩子不斷探索,。當孩子問“為什么”的時候,,家長要忍住直接告訴孩子答案的沖動,而是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和理解水平適當提問,,引導孩子嘗試不同的思路認識問題,。
四、避免讓“不”束縛,、限制住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在與孩子互動的時候,家長不要以自己的觀念作為評判孩子行為好壞的標準,,隨便對孩子說“不”。心理學家認為4~5歲是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力的最佳年齡,,家長不要錯過最佳的教育時期,。
五、注重在游戲中培養(yǎng)孩子創(chuàng)造力,。首先通過與孩子一起來布置游戲環(huán)境,,準備玩具和游戲材料等來激發(fā)孩子對游戲的興趣和動機,其次利用游戲情景和游戲中提出的問題等手段,,來啟發(fā)孩子回憶已有的知識經驗,,主動開展想像力和思維能力,。最后在游戲中盡量提供給他們看、摸,、嘗試,、學習,及自我表現和動手操作等機會,,開啟孩子以前沒有嘗試過的想法與念頭,,提升孩子的創(chuàng)造力。畫畫,、折紙,、捏泥、拼貼,、玩積木,、玩沙、玩雪等都是不錯的兒童游戲,。
(以上內容僅授權39健康網獨家使用,,未經版權方授權請勿轉載。)
(責任編輯:陸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