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在家庭教育中顯得尤為實際而重要。
兒童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遺傳),主要有三:
(一)模仿
習慣源自模仿。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一般孩子容易出現(xiàn)的壞習慣,絕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響,,如大人睡眠時間晚,、吃飯時間不固定或邊吃邊看電視、用完東西隨手放置,、在家鼓勵孩子學習孔融讓梨,,而在公共汽車上卻與老人、兒童搶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內(nèi)”的牌子下讓孩子爬到雕塑上擺pose等等,。
嬰幼兒時期孩子的模仿力極強,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為孩子所吸引,、模仿,,進而造成一些不良習慣的養(yǎng)成。
一位父親在談到女兒的不良習慣時,,檢討說:“女兒總是習慣隨手亂丟東西;做作業(yè)時,,一會兒找削筆刀,一會兒喝飲料,,一會又看動畫片……再三催促下寫完的作業(yè),,字跡潦草錯誤很多,實在令我們頭痛,,也不得不令我們反省,。我想,壞習慣養(yǎng)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針對性措施予以糾正。女兒的情況不能說與我們無關(guān),,雜亂的屋子,、無規(guī)律的生活方式,影響了她的注意力,,是導致她形成上述壞習慣的主要原因,。”
(二)重復
習慣是行為不斷重復制造出來,并根據(jù)自然法則養(yǎng)成的,。一個動作,,一種行為重復N次就會成為習慣。大哲學家柏拉圖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訓斥了一個小男孩,因為這個孩子總在玩一個很愚蠢的游戲,。
小男孩不服氣:“您就為這一點小事而譴責我?!”
“你經(jīng)常這樣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圖回答說,,“你會養(yǎng)成一個終生受害的壞習慣。”
重復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則會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害孩子一輩子。所以,,為人父母者應密切關(guān)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盡可能地避免重復造成的不良習慣,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這樣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時候也要及時發(fā)現(xiàn)并設法制止。
(三)縱容
還記得臨刑前咬掉媽媽乳頭的那個盜竊犯的故事嗎?他之所以成為江洋大盜并最終被判處極刑,,與小時侯母親對他的縱容是有直接關(guān)系的,。試想,當他第一次偷人家東西的時候,,母親及時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贊許和鼓勵的態(tài)度,,他也許會有另一種人生。
很多孩子的不良習慣,,都是在父母的縱容下形成的,。當孩子第一次做了錯事,父母一定要明確地表明自己的態(tài)度,,并予以制止,,否則一旦形成惡習,改起來就難了,。
有時侯,,父母對孩子偶發(fā)的不良行為,采取不聞不問的沉默態(tài)度,,這也是不對的,。須知沉默也是一種縱容,是一種心理的暗示,。它會使孩子覺得這樣做沒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終成惡習,,貽害終生。
后天環(huán)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為控制的。家長了解了不良習慣的家庭成因,,從改正自身不良習慣做起,,給孩子做好的榜樣,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預防,,就能極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兒童不良習慣的形成,。
遠離壞習慣,養(yǎng)成終生受用的好習慣,,家庭教育就會事半功倍,,孩子也就比較容易走向成功。這不正是我們做家長的都希望看到的事實嗎?
(實習編輯:鄭喜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