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倡給孩子“自由”,,并不等于放棄培育孩子成長所需的規(guī)則和標(biāo)準(zhǔn)。有些時候,,父母還是應(yīng)該以堅定的態(tài)度給孩子指明“對”與“錯”的界限,。
個例1:
前2天,濤濤爸爸為兒子買了一臺游戲機,,當(dāng)堂哥來家作客時,,濤濤得意地拿出自己心愛的游戲機給堂哥玩??蓻]過多久,,兩人就為該輪到誰玩而爭吵不休。濤濤媽媽趕緊找出一件也是不久前買的電子玩具,,讓他們各玩各的,。
專家點評:這可不是個好辦法。正確的做法是,把游戲機沒收,,然后告訴他們,,除非學(xué)會分享,否則就不再給他們玩了,。因為此時正是教孩子與同伴分享的最好機會,。分享是孩子們要學(xué)到的道德品質(zhì)之一。所以不妨把每一次孩子間的沖突當(dāng)作一次教育的機會,,讓孩子通過自己摸索出來的分享方式來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個例2:
“五一”長假里,敏敏媽媽接到老同學(xué)聚會的邀請,,大家約好帶上各自的孩子共進午餐,。所有的人都同意在一家餐館用餐??墒敲裘魦寢屝睦锩靼?,6歲的女兒吃東西很挑剔,她從來不吃那些她不熟悉的或者看上去有些奇怪的食物,。敏敏媽媽不禁犯愁:是自己先去買一份孩子喜歡吃的炸雞漢堡帶在身上,,午餐時給女兒吃呢?還是不遷就,就讓挑剔的女兒嘗嘗新口味呢?結(jié)果,,敏敏媽媽選擇了后者,。
專家點評:這個選擇是正確的。讓孩子嘗嘗她不想吃的東西并不過分,,實際上,,孩子少吃一頓飯不是多么大不了的事。相反,,如果父母過于關(guān)注孩子到底吃什么,、吃沒吃等問題,反而會使問題復(fù)雜化,。大多時候,,孩子的情緒是受父母影響的,如果大家都高高興興地享受美好的時光,,孩子自然也就不會在乎其他,。
個例3:
盡管下午同事有約要來家,可曉曉父母仍不愿錯過休息日的好天氣,,帶女兒去游樂園玩,。臨出門前,他們與4歲的曉曉約定,,玩2個小時后就得回家,,否則就會使前來的叔叔阿姨等在家門外,。曉曉聽后一口答應(yīng)。當(dāng)約定的時間到了,,女兒卻死活不愿意上車回家,。曉曉父母最后只得答應(yīng),如果曉曉按時回家的話,,就送給她一個玩具,,女兒這才同意。
專家點評:正確的做法是,,把女兒抱上車回家,。既然你的孩子已經(jīng)承諾“兩小時后回家”,,就該這樣做到,。當(dāng)然,比較理想的方法是,,提前5分鐘就提醒孩子,,一次次的交換條件只會助長孩子的不良習(xí)慣。
個例4:
快要吃晚飯了,,3歲的東東卻吵著鬧著要吃動物餅干,。媽媽不想因為飯前吃零食而影響兒子吃正餐,于是便估計一下東東的饑餓程度,,對兒子說,,如果他能安靜下來,就給他兩塊餅干吃,。
專家點評:的確,,孩子的哭鬧是可以發(fā)揮作用的。但是,,作為媽媽有沒有想過,,只要孩子一哭鬧,你就把他要的東西給他,,或者做些什么事情去哄他的話,,這無異于鼓勵壞行為。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做一次深呼吸,,對他這種糾纏說“不”。
【專家總結(jié)】
很多情況下,,父母希望自己做的每一件事都能讓孩子高興,,但是作為父母必須清楚,作為家長,,你們的態(tài)度和標(biāo)準(zhǔn)將影響到你的孩子能否成為一個明辨是非的人,,所以,,你必須做一些孩子不愿意接受的決定。
(實習(xí)編輯:鄭喜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