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中國的大學教育,已經有了許多討論,。但是,,當今的大學生素質低,并不僅僅是大學本身的問題。早期教育對一個人的心智發(fā)展,,具有不可忽視的塑造作用?,F在中國似乎有一種傾向:大學教育要“和國際接軌”,比如“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運動,,很大程度上就是試圖學習我們自以為的美國樣板;初級的教育,,則有回歸傳統(tǒng)的傾向,比如讀經運動,,針對的基本就是小學生,。
如果我們的小學教育還遵循傳統(tǒng)的死記硬背方式,即使大學真辦成了國際一流,,孩子長大后也適應不了,。到了大學,孩子的人格發(fā)展幾乎定型,。死記硬背長大的孩子,,突然進入討論班,每天要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批判性地檢討權威的論斷,,面對這樣的轉型,學生怎么可能適應得了?
近讀報道,,北京某小學的學生開始背經:“養(yǎng)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這樣的經文,,不能說沒有道理。但其核心明明是對父母和老師的訓導,,讓小學生背有什么意義呢?難道你要教一個7歲的孩子怎么計劃生育嗎?讀經之腐朽與荒唐,,由此可窺一斑。
我從去年開始和讀經派辯論,。其間自己的女兒在美國從5歲長到6歲,,從學前班上了小學一年級??纯此艿慕逃?,想想自己小學的經驗,實在感慨萬千,。
我自己上小學時,,從來是要手背后坐好,背課文,、背乘法口訣,,一遍一遍地寫生字,。女兒5歲進學前班,不僅不用手背后,,像犯人一樣坐在那里,,而且從來都是和其他小朋友、老師圍坐在一個小圓桌周圍,。這就形成一種自由,、互動的課堂。學校還特別強調一個概念,,就是開放的圓圈(open circle):學生們圍坐成一圈,,彼此之間不僅留出空位,還有空椅子,。這些空位,、空椅子,代表著一種開放性,,使任何想加入的人,,都能夠加入他們的討論。
孩子雖然才剛剛開始認字母寫字,,但寫作課就開始了,。老師讓每個孩子敘述一段故事,比如上個周末自己的經歷,,要有開頭,,有中間的過程,有結尾,,然后自己畫連環(huán)畫展示出來,。有了畫,老師就幫助孩子用文字敘述,。孩子竟能在每幅畫下寫一個短句子,。第一年下來,女兒連畫帶寫,,竟制造了幾本小“書”,。
到了一年級,女兒進步很快,,已經能獨立寫短句子了。老師給她看一張畫,,然后讓她把畫里的事情用文字描述出來,。這種練習,不僅激發(fā)孩子的觀察,、描述和敘事能力,,而且鼓勵她運用已經認識的字書面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認識的字少,表達能力就有限,,總有一種書到用時方恨少的感覺,,學習的動力特別足,好奇心特別強,。
不過更重要的還是對品德的培養(yǎng),。每個孩子,都要對自己所在的小集體負責任,。老師每天分配給每個孩子一個小職務,,各種職務大家輪流充任。比如,,第一個星期,,女兒分配到的工作是領隊,即全班排隊從校門走到教室時,,走在第一個,,導引全班的行進路線。
此職是最風光的,,像個領袖,,孩子都想當。但是,,第二個星期,,她的職務就成了把門人,即全班走進學校,、教室時,,要把門給大家打開,并且一直把住門,,等全班全走過后再關上,。這個職務,在孩子的眼里卑微多了,,好像是給別人當服務生,,大家自然都不愿意干。但是,,不管怎么不愿意,,為了全班的利益,孩子必須忠于職守,。
這些細節(jié)似乎雞毛蒜皮,,實際卻很有深意。
蘇格拉底曾講過,,自由的人不能像奴隸一樣學習任何東西,。強迫身體勞作并不一定會傷害身體,。但強迫學的東西不可能在靈魂中留下來。因此不能強迫訓練孩子,,而要用游戲的方式,。看美國的兒童教育,,并不僅僅一個寓教于樂就能概括,。
這樣的教育是一個“開放的圓圈”:讓孩子從自己的經驗中學到東西,“發(fā)現自己”,,并把這些“發(fā)現”帶進學校和班里,,既教育了自己,也啟發(fā)了別人,,從小就成為一個創(chuàng)造者,。這樣培養(yǎng)的孩子,長大在一個開放的社會中,,就會不斷增長才智,。
中國大學生的問題在哪里?我看核心的問題,就是不懂得怎樣從自己的經驗中學習,,缺乏基本的認知能力,,適應不了變幻不定的現實。從小背書,,腦子里也許有一大堆大道理,,但這些大道理和生活如何聯(lián)系起來?
當大道理和現實對不上號時如何發(fā)展出自己的理念?我們的教育沒有提供答案。死記硬背的讀經所制造的不是一個開放的圓圈,,而是個緊箍,,把學生的大腦貼上了封條,使之鉆進故紙堆,,和現實隔離,。如果這樣的風氣在我們的社會上風行,中國文化怕是氣數已盡了,。
(實習編輯:呂瑞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