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媽媽眼里,寶寶的一舉一動都是她們生活中的亮點,,即使孩子淘氣,、做了什么不該做的事,也被看作是好的,、理所應(yīng)當或干脆對此視而不見,。在媽媽的縱容中,,寶寶的小毛病愈演愈烈——
錯位一:讓分享退居二線
小區(qū)的綠地旁,天天和媽媽拍球,,球從媽媽手里傳過來,,天天沒接住,跑著去撿,。就在這時他看見了正在擺弄著玩具推土機的苗苗,,頓時忘了球在不遠處等他,上前一把奪過苗苗的推土機,。苗苗正玩在興頭上,,被這突如其來的“搶劫”嚇了一跳,一時不知所措,,但瞬間就反應(yīng)過來了,,生氣地對天天說:“這是我的,給我!”天天一言不發(fā),,緊緊地把小推土機抱在胸前,。苗苗伸手去掰天天的手,天天反而抱得更緊,。
苗苗媽靜靜地看著兩個孩子的爭執(zhí),,看來是想讓孩子自己解決這一糾紛。苗苗無助地看看媽媽,,急哭了,。這時站在一旁的天天媽拿著球過來對苗苗說:“天天是弟弟,你是小姐姐,,姐姐應(yīng)該讓著小弟弟是不是?天天玩一會你的車就還給你,,你先玩玩他的球好不好?”看著阿姨遞過來的球,好說話的苗苗不哭了:“好吧,,那他玩一會就得給我,。”天天可沒苗苗這么好說話,自己的東西絕不能讓別人碰,。為了不惹惱兒子,,天天媽趁他不注意,把一個小風車遞給苗苗玩,。
解讀:
天天是家里的“中心”,,想要什么媽媽都立刻滿足,家里沒有的也會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買來給孩子,。于是,,2歲多的天天不能接受別人說“不”,凡事以自己的需要作為唯一的標準,不懂得體諒別人,。
天天媽為兒子獨當一面,,表面上看是護著孩子,實際上是害了他,。哪一個孩子都不可能避開社會這張大“網(wǎng)”,,天馬行空、獨往獨來,,他必須經(jīng)歷一個社會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通過學(xué)習與人交往等技巧開始的,而分享則是與人相處的基本規(guī)則,。很多情況下,,孩子必須要與他人共同分享許多權(quán)利,不能獨占,,更不能把不屬于自己的東西據(jù)為己有,。如果孩子做不到這一點,就得不到尊重,、信任,、友誼、支持,,得不到他人給予的成長動力,,當然也很難找到合作伙伴,縱使他聰明過人,,終將一事無成,。
錯位二:打人也是自衛(wèi)
童童上幼兒園的頭幾天,,幾乎天天帶“傷”回來,,不是胳膊被小朋友劃了一道,就是手上被抓破點皮;即便沒留下痕跡,,也會向媽媽訴苦:某某小朋友今天打我了,。爸爸說:“以后誰再欺負你,就告訴老師,。”媽媽立刻反駁:“告訴老師有什么用?小孩子不長記性,,過不了3分鐘就忘了。寶寶聽媽媽的—下次誰再打你,,你也打他,。”說著拿自己當“靶子”,抓著童童的手給他示范,。在媽媽的教唆下,,童童學(xué)會了打人,即便小朋友沒有動手,童童遇事也多半是“拳頭先行”,。
解讀:
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自衛(wèi)和競爭意識是對的,,但童童媽的做法過了頭,助長和培養(yǎng)了孩子的攻擊性行為,。強硬的態(tài)度和過激的做法有可能暫時奏效,,但長久效果并不好。因為孩子也會吃一塹長一智,,你有“政策”我有對策,,最明顯的后果是大家都不跟喜歡打人的孩子玩了。失去了小伙伴,,孩子內(nèi)心是很痛苦的,,時間久了,孩子會因此感到孤獨,、無助,,壓抑,嚴重的還可能產(chǎn)生心理障礙,。
媽媽應(yīng)向孩子灌輸這樣一種概念:縱使遇到了天大的事情,,也得講理,有理走到哪里都會得到他人支持,,最終也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如果說不了幾句話就“動武”,,是無能的表現(xiàn),也是和小朋友交往中的下下策,。媽媽要有意識地讓孩子學(xué)習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求,,用話語阻止小伙伴的過激行為,促進孩子的語言發(fā)展,,與小朋友和諧相處,。
錯位三:放大孩子的“閃失”
文文剛學(xué)會走路,跌跌撞撞的,,一時平衡沒掌握好,,摔了個跟頭。文文還沒哭,,媽媽就大呼小叫著沖到孩子跟前,,哄著、抱著,、吹著,、揉著,一邊用腳使勁踹地,,替孩子出氣,。經(jīng)媽媽這么一折騰,,文文反倒大放悲聲。
解讀:
文文的嬌氣來源于媽媽的心理承受能力差,,把一芝麻大的磕碰夸張到西瓜那么大,,對寶寶過度保護。而且,,對事情的原因往往不分青紅皂白,,一概怨天尤人,設(shè)法找出他人或外界的錯,。在這種環(huán)境中長大的孩子,,自然也不能接受一點點的“不順”,心理和感情脆弱,,膽小,、退縮、狹隘,、偏激,、習慣于推卸責任。
對這樣的寶寶,,媽媽聰明的做法是自己先堅強起來,,即便是孩子真的摔了、碰了,,自己也要沉得住氣,,因為事已至此,與其哭和抱怨,,不如鼓勵孩子勇敢地想辦法來解決,、彌補。讓孩子知道這是生活中常有的事,,不必大驚小怪,。當然,趁機教給孩子自我保護的方法,,他會印象深刻,,效果比平時說要好得多,。
(實習編輯:鄺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