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孩子接受的是灌輸教育,美國孩子則不同,。一般說來,,考試,中國孩子勝過美國孩子,,但輪到動手或研究時往往就不如美國人了,。
實際情況又是如何呢?筆者發(fā)現(xiàn)在美國的孩子看上去是在無憂無慮中長大的。孩子小的時候功課很少,,回家主要是以玩為主,,到了該上大學之時,也不必像國內高中生那樣必須走那道高考獨木橋,,美國孩子要想上大學只需憑學校的積點,、老師的推薦以及社會活動的表現(xiàn),就可申請大學,。錄不錄取,,全憑大學對人才的需要。孩子用不著為上大學而擔心,,因為這所大學不錄取,,那所大學也能錄取,可謂是條條道路通羅馬,。
雖然美國孩子的成長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但筆者通過與當?shù)孛绹私涣靼l(fā)現(xiàn),美國父母在如何讓孩子盡早具有獨立性和智力的潛質開發(fā)方面獨具匠心,,下了很大的功夫,。有人說中國孩子是抱大的,而美國孩子則是爬大的,,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
在美國,無論在哪里,,都可看到蹣跚學步的孩子,。如果孩子跌倒了,父母一般不會主動跑上前去,,彎腰伸手扶起孩子,,而只是叫一聲起來,小孩看到?jīng)]有大人扶,,就只好自己站起來,,除非摔得個頭破血流。無論在公園里,,還是在街頭抑或是飛機的過道上,,都可以看到小孩在前面搖搖晃晃地走,父母在后跟著跑的驚險鏡頭,。
美國的父母對與孩子的交流也十分重視,。筆者一次乘機從紐約到明尼那波利,途中整整5個小時,,坐在后排的母親一刻也沒有停止與自己2歲和5歲的孩子進行交流,,孩子有問必答,,同時母親也像一個循循誘導的教師一樣,與孩子促膝談心,,就像是兄弟姐妹那樣,,非常平等,尊重彼此,,沒有凌駕于孩子頭上的架勢,。途中孩子問的問題十分有趣,如飛機為何在雪上飛?飛機在飛的時候怎么不動?飛機上的窗子為何不能打開等等?
我的一位美國朋友告訴我,,美國父母十分注意與孩子的交流,。當孩子呱呱落地時,做父母的就試著與呀呀學語的孩子交流,,將父母的感情傳給孩子,。打開美國的報章,也有鼓勵父母與孩子交流的文章,,稱美國的父母已達成共識,,想要培育出一個聰明可愛的孩子,首先應學會從孩子一出生就開始和寶寶交流,。父母不用擔心這種交流會變成單方面的意愿,,因為寶寶一出生就有了與人交往的能力,而且愿意和你們交往,。
媽媽是寶寶第一個和接觸時間最多的交流對象,,母子間目光相互注視就是交往的開端。母親還可利用一切機會與寶寶交流,,如:喂奶,、換尿布或抱寶寶之際都會和他說話,并展出微笑的面容,,說一些諸如“看看媽媽”“寶寶真乖”等親密的話語,。如果寶寶在吃奶時聽那些話,就會減慢甚至停止吸吮的速度,,說明寶寶在聽媽媽講話,。
交流的方式可以是多樣化的,除了和寶寶“交談”,,還可以和寶寶逗樂,,比如摸摸寶寶的頭、輕輕撓寶寶的小肚皮,,以引起寶寶的注意,,并逗引他微笑。當嬰兒微笑時,,要給予夸獎,,更別忘了媽媽那輕輕一吻也是給寶寶的美好獎勵,。
利用一切機會和寶寶交往,讓孩子在和父母的交往中辨別不同人的人聲,、語境,,認識不同人的臉、不同表情,,維持愉快的情緒。筆者認為,,美國孩子為何長大上大學后獨立性強,、具有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塑性大,,這與父母對幼兒的語言開發(fā)是分不開的,。
據(jù)美國朋友介紹,美國孩子很小就與父母分開住,,孩子單獨睡一個房間,。當然也會有孩子怕寂寞,這也好辦,,就讓他從小與小狗為伍,。無怪當小狗失蹤或去世時,很多孩子都哭得悲痛欲絕,,因為孩子與狗的感情勝過了父母!孩子到了18歲時,,就得自己掙錢解決生計,這倒不是父母沒錢,,而是讓孩子自己掙錢早日獨立,。美國孩子從小就經(jīng)常聽到父母的口頭禪:“自己照顧好自己”、“讓你的生活明天變得更美好”,。美國父母是這樣看的,,讓孩子自己掙錢,是讓孩子知道掙錢的辛苦和不易,,以及掙錢的價值,。
上大學后,孩子就可申領信用卡,,這是學會理財?shù)牡谝徊?,支付賬單,如果不及時付賬單,,個人信譽就有污漬,,以后就會遇到許多麻煩。在臨近大學畢業(yè)時,,汽車銷售商就會到學校推銷汽車,。孩子租車后,,開始自己租公寓,打零工,,不過這時孩子還沒有固定工作,,買大件得有人給你擔保,讓你知道這錢不是白掙的,。然后,,畢業(yè)后可以找到固定的工作,隨著時間的流逝,,收入增長,,就會買房子、汽車,,以及進一步改善生活,,這種體制可以讓孩子盡早地適應社會獨立的生活。
這種培養(yǎng)孩子成才的體制對中國父母培養(yǎng)孩子不妨是一個良好的借鑒,。
(實習編輯:鄺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