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那就是好的親子關系,能與孩子之間彼此“親密接觸”,。什么時候你跟孩子的關系是好的,,那你的教育就是成功的;什么時候你跟孩子的關系是糟的,你的教育就沒有辦法成功,。
著名心理專家李子勛說:“良好的親子關系,,比任何教育都重要。”在幸福和諧的家庭里,孩子可以感受到一種自由,、快樂,、彼此尊重的親子關系,態(tài)度也比較樂觀積極,。
4歲的許亮每次聽到或看到媽媽搞衛(wèi)生時,,都會跑過來“幫忙”。當然,,這種幫忙多數(shù)是在幫倒忙,,不是踢翻了垃圾桶,就是擦桌子打了杯子,。不過,,每次亮亮來“幫忙”時,媽媽都會大聲表揚他:“亮亮干得真不錯,,真是個愛勞動的孩子,,媽媽要親親亮亮的小臉蛋!”然后媽媽就真的親親亮亮,亮亮也會特別興奮,,“干活”也更賣力,。
每次媽媽給爺爺奶奶打電話時,亮亮也會要求和爺爺奶奶說話,,并問爺爺奶奶好,。做完這些后,媽媽會再次表揚他:“亮亮真乖,,是個孝順的寶寶,,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都非常喜歡亮亮!媽媽要抱抱亮亮。”然后就輕輕地抱抱孩子,,亮亮也很高興,。
在這種教育方式下,亮亮變得很懂事,,做事也認真,,還很會關心別人,媽媽覺得很欣慰,。
在家長的鼓勵,、愛撫、親密接觸之下,,孩子的性格會發(fā)生神奇的變化,,他們會變得快樂、聽話,,也愿意和家人一起玩,。家長的親密接觸,,有時候比那些好玩的玩具更具有威力呢!3——7歲這個階段,正是孩子容易犯錯誤的時候,,打破杯子,、弄臟衣服、撕碎圖畫,、不愿意上幼兒園,、和小伙伴打架等,都是最正常不過的了,。
家長不要動不動就罵孩子,,更不要打孩子,應該把這些當成孩子成長中一定會犯的錯誤來對待,。對于孩子的錯誤也不要強化,,要經(jīng)常鼓勵孩子好的行為,有意忽略壞的行為,。比如孩子吃飯慢,,不要吼“你怎么這么慢”,而是在他吃得快的時候狠狠地表揚他——用積極的辦法來建立規(guī)則,,孩子反而更容易接受,,壞毛病也更容易改變。
良好和諧的親子關系,,是孩子健康成長的重要保證,。如何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呢?
正確地愛你的孩子
也許有的家長會奇怪,難道父母還有不愛孩子的嗎?家長絕大多數(shù)都是愛孩子的,,這是人類的天性,。但是,我們需要注意:一方面,,父母愛孩子是一回事,,而孩子能否感受父母的愛是另一回事;另一方面,父母對孩子的愛和積極的關注是否一貫如此或是受一定條件的限制,。
比如,,父母過于情緒化,,心情好的時候,,就對孩子百依百順;心情不好的時候,就對孩子橫加指責,,甚至動手打罵,。這就容易給孩子一種父母的感情很不可靠的感覺,。
再比如,,父母臉上的“天氣”隨著孩子在學校的表現(xiàn)而急劇變化:在幼兒園表現(xiàn)好,孩子什么要求都答應;表現(xiàn)不好,,就冷若冰霜,孩子想干什么都不成,。這也會讓孩子感到父母不是喜歡自己,,而是喜歡自己在幼兒園的表現(xiàn)。其實,,表現(xiàn)不好的時候,,孩子更需要家長的接納和引導。
父母愛孩子,,就應當讓孩子感到愛,。在孩子表現(xiàn)好時,要表揚他;當孩子表現(xiàn)不好時,,要引導他改正錯誤;做孩子某項活動的玩伴;和孩子在一起愉快地閑聊,、游戲……這樣,才是更為和諧的愛,。
關注并支持孩子
通常情況下,,家長一般都比較注意孩子的學習成績、身體發(fā)育和道德品質等,。這些方面比較明顯,,也很重要,但如果家長只關注這些,,視野就過于狹窄了,。除了這些,家長還應該對孩子的個性品質和情緒給予關注,。比如孩子的意志是否堅強,,孩子把握情緒的能力怎樣,孩子是否善于與別人相處等,,這些同樣是影響孩子人生質量的重要方面,。
另外,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同樣值得家長重視,。有些父母認為讓孩子玩是無用的,,其實這個時期的孩子,玩往往比學業(yè)更重要,,因為這可以決定孩子的發(fā)展方向,。孩子的興趣和愛好,反映了孩子的天賦和特長,。無視孩子的天賦,,只關注孩子學會了多少知識,這是一種目光短淺的做法,。關注孩子的興趣走向,,為孩子的愛好提供支持,,也是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事情。
用心聆聽孩子說話
家長往往都習慣自己說話,,讓孩子認真聽話,,并讓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動。在幼兒園里,,一個教師面對幾十個孩子,,主要是教師說,善于發(fā)言的孩子可能會多說幾次,,對于特別內(nèi)向的孩子來說,,說話的機會就很少。下課的時候,,性格內(nèi)向的孩子也會自己默默地坐在座位上,,說話的機會就更少了。因此家庭應該是孩子說心里話的地方,。
因此家長要注意,,盡量把說話的機會留給孩子。特別是內(nèi)向的孩子,,家長更要予以重視,,鼓勵孩子多說話。這不僅是和孩子建立良好關系的關鍵,,也是了解孩子的關鍵,。
媽媽帶著3歲半的小丁坐車出去玩。乘車時,,小丁盯著車外的一條小河說:“媽媽,,你快看,河里有條鯨魚!”
聽了兒子的話,,媽媽覺得兒子的想象力很豐富,,因此認真地回答他:“嗯,好像鯨魚是生活在海里的,,河里生活的都是些小魚,。”
兒子似懂非懂地說:“我知道。”
“媽媽,,我講故事給你聽,。”
“好呀,說吧,。”
“從前呀,,有一只羊……”
雖然兒子講得不好,,但媽媽還是裝作非常感興趣似的耐心聽下去,,直到他講完,,媽媽才對他說:“你是不是想講放羊的孩子撒謊的故事呀?”
“是。”
“嗯,,你已經(jīng)講完了是吧,,下面媽媽和你一起再說一遍好不好?”
“好!”小丁開始認真地聽媽媽講故事了。
當孩子和我們說話的時候,,不要認為他是小孩就不在意他,,甚至敷衍他,要專心聽孩子說話,。只有孩子感覺到你愿意聽,,他才會更有興趣說下去。
在談話中,,我們才可以了解到孩子最近在想什么,,喜歡什么,有什么好玩的事情等,。雖然這需要耐心,,但也表示孩子正在和家長分享他的快樂,這也是給成長的孩子最好的教育,。
總之,,家長要積極主動地和孩子建立起良好的親子關系,讓平等,、理解.信任,、關懷成為家庭生活的主旋律,這會使家長和孩子都獲得精神上的愉悅,,感受到親情的溫暖,,這樣會更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發(fā)展。
(實習編輯:劉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