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教師維克斯慕德給兒童上“建筑課”是這樣一個過程:她說,有一條小牛,,站在河邊望著對岸的青草不知所措,。“它怎么才能吃到青草呢?”她提問后,,孩子們爭先恐后地說:“過小河,。”于是,她帶孩子去看學校附近的各種橋,,孩子們提出了問題:“橋是什么做的?”“為什么有形態(tài)各異的橋?”“能承受多少重量?”……維克斯慕德一一記下問題,,署上提問孩子的名字。然后,,她讓孩子們按一定要求設計并建造橋梁,。孩子們按各自的計劃,用硬紙板搭立體模型,,邊搭邊修改“設計方案”,,她再逐個指點,、幫助“搭橋”,。專家在分析時認為,,這個教學案例創(chuàng)設逼真情景,激起好奇心,,提出問題后在實際操練中分析,、解決問題,發(fā)展了兒童創(chuàng)造力,。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英國政府多次直接干預基礎教育,發(fā)表了關(guān)于科學的白皮書,,制定5-16歲兒童少年的科學教育政策,,隨之進行全英課程改革,對從娃娃抓起的兒童科學科技教育進行了大膽嘗試,。
生動活潑的兒童科技教育是教育的有力補充,,它拓寬了兒童的視野,開發(fā)了兒童探索自然奧秘的巨大潛能,,對提高創(chuàng)新素質(zhì)不無幫助,。
(實習編輯:鄺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