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句古訓:成由勤儉敗由奢。勤儉節(jié)約既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一個人得以成功的重要品質(zhì)。您能注意到從小培養(yǎng)孩子的節(jié)儉意識,這一點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為了教育孩子節(jié)儉,,您采用了大多數(shù)家長的傳統(tǒng)做法,即告訴孩子“家里沒錢,,要省一點,。”然而事實證明,靠這樣簡單的口頭說教,,孩子是無法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的,。
首先,雖然您教導孩子的重點落在后半句話,,即“要省一點”,,而孩子卻將重點落在了前半句,即“家里沒錢”,。于是,,他的理解就是因為沒錢,所以要省一點,,而如果家里有錢,爸爸媽媽和我就不用節(jié)省了,。這也正是他把別人的錢拿回家的原因,。所以,教導孩子節(jié)儉,,僅僅告訴孩子“家里沒錢”不是最好的辦法和切入點,。
其次,在孩子對“錢”尚無概念也無實際經(jīng)驗的情況下,,以沒錢為理由告訴孩子要“省一點”,,孩子是知半解的。他不能真正理解錢的價值,,也就不能真正領會“用錢”和“省錢”之間的關(guān)系,。
所以,要使您的節(jié)儉教育奏效,,您還得改變教育策略,。既然您已經(jīng)跟孩子談到了“錢”的問題,那么就不妨放開跟孩子談談
1,、讓孩子認識錢幣,。
帶領孩子學著認識錢幣,可以從認識硬幣開始,,根據(jù)孩子認數(shù)能力的發(fā)展再逐漸加八對5元,、10元等紙幣的認識。不僅要讓孩子知道錢幣的面值,而且還應結(jié)合生活實際,,讓孩子知道它們所代表的實際價值,。比如,乘公共汽車的時候,,您可以讓孩子去投幣箱投幣,,您也可以帶領孩子去逛超市,讓孩子知道不同面值的錢可以買不同的東西,。
2,、讓孩子了解錢是從哪里來的。
讓孩子知道:錢是人們通過辛苦勞動獲得的,,現(xiàn)在自己家里的錢是爸爸媽媽辛苦勞動得來的,,等你長大學會勞動的本領了,你也可以靠勞動賺得錢,,而別人的錢也是別人辛苦勞動的成果,,別人也需要用這些錢去買他們生活所需的物品,所以隨便拿別人的錢是不應該的,。在孩子認識到從別人家拿回5角錢是錯誤的行為后,,您可以陪同孩子一起把錢還給別人并向人家道歉。千萬不要因為覺得別人不會在乎這5角錢而不讓孩子去還錢,,畢竟這涉及孩子的誠實和知錯就改的問題,。您如果擔心因此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可以事先和那位小朋友的家長溝通好,,向他們解釋清楚孩子是因為不懂錢的由來,,也尚未完全建立所有權(quán)概念的情況下拿了錢,所以請他們在孩子登門道歉的時候避免使用“偷竊”等詞語,,并以原諒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
3、結(jié)合生活實際教孩子懂得取舍,。
孩子認識錢幣,,并已經(jīng)懂得錢與購物之間的關(guān)系后,您可以進一步讓孩子明白,,花錢必須合理,,必須在自己的支付能力范圍內(nèi)。現(xiàn)在自己家里錢不多,,所以必須的東西才買,,可買可不買的東西不買,要省著一點花,。當然,,如此說教,孩子不太會明白,您可以在平時買東西的時候帶著孩子,,讓他在實際生活中體驗這個道理,。
(責任編輯:林桂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