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國的孩子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唯恐孩子吃不好,穿不好,,恨不得把全世界最好的東西都給孩子,,而美國卻大相徑庭,他們甚至給孩子準備了“要飯課”……
2004年末,,我到美國講學,,閑來無事,和美國馬里蘭州的朋友杰克一起去接他上幼兒園的兒子,,發(fā)現(xiàn)他兒子面黃肌瘦,,一副營養(yǎng)不良的樣子。這讓我大吃一驚:杰克在美國屬于中產(chǎn)階層,,怎么孩子會面有菜色?
“乞丐課”扮乞丐“我在幼兒園里做‘乞丐’,,”孩子神氣地說,,“因為我足夠幸運。”“是啊,,他正在做‘乞丐’”杰克笑著說,,“這可是抽簽抽出來的。”
“做乞丐?”我懷疑自己聽錯了,,“孩子上的這是什么幼兒園啊?”
杰克開著車,,笑著向我講述了事情的原委。原來,,幼兒園里正在搞一個為期3天的“要飯”課,,旨在讓孩子們學會珍惜糧食,同情窮人,。整個幼兒園里,,只有少數(shù)幾個孩子擔任慈善機構(gòu)的工作人員,其他的孩子都要去扮演窮人,、乞丐和流浪漢,,他們在這3天里得到的食物非常少,而且都很粗糙,,這些孩子第一次嘗到了挨餓的滋味,,老師還在旁邊進行解說:直到現(xiàn)在,美國還有100萬無家可歸者,,而在全世界,,還有2億人靠乞討為生。
“那些人很可憐,,”杰克的兒子說,,“我能夠體會到他們的感受。”
“好兒子”,,杰克輕輕地拍了拍兒子的頭,,“這次‘憶苦飯’看來沒白吃,。”
雖然我覺得這種憶苦思甜對孩子來說是必要的,,但還是感到殘酷了些:要知道,他們畢竟還是孩子,,正是需要營養(yǎng),、長身體的時候,憶苦思甜,,什么時候都可以進行,,耽誤了孩子長身體,卻是一輩子的大事,。
奇怪的饑餓療法然而,,杰克卻認為,,3天的饑餓,不會給孩子帶來什么損害,,而一次這樣的憶苦教育,,卻會讓孩子得益一生,同時也會對世界的整體形式,,完成自己的理解,。
例如,杰克的兒子還曾經(jīng)參加過一個“體驗饑餓”的活動,。在這個活動中,,大家首先進行抽簽,抽到的簽上面寫著“15”這個數(shù)字,,那么就意味著,,他可以成為占世界15%的富人,吃的飯菜非常豐盛,,還有專人服務,。如果上面寫著“25”,則意味著他是世界總?cè)丝谥?5%的“溫飽型”,,即可以吃到分量尚足的米飯,、少量魚和豆子。要是抽到“60”,,那么他就代表占世界人口60%的“窮人”,,只能吃少許沒有放油的土豆,而且還得耐心排隊等候領取屬于自家的那一份,。
參加完這個活動,,杰克的兒子再也不在餐桌上挑三撿四了。而且,,對自己的零食,,也分外愛惜起來,能節(jié)省下來的就盡量節(jié)省下來,,說是要留給那些還在挨餓的窮人,。原先他可不是這樣的,無論什么樣的零食,,幾乎都是吃一半扔一半,。
“這是與眾不同的饑餓療法,”杰克轉(zhuǎn)著方向盤,,把車倒進車庫,,“要讓孩子明白,生活不像他想象的那樣簡單,。”
“小孩子的世界,,本來就是簡單的,。”我對杰克的說法不敢茍同,“人為地復雜化,,會不會帶來難以解決的問題?”
過爺爺那個年代的生日“當然不會,。”杰克下了車,邀請我到家里做客,,“今天是我兒子的生日,。”
美國人對孩子的生日是非常重視的,通常會請孩子的小朋友和親朋好友在一起聚聚,,準備美味可口的蛋糕和各種餐點,,可是,我今天看到的情形卻完全不同,。餐臺上擺著一個大紙板,,紙板上寫著“過爺爺那個年代的生日”。餐臺上的食物,,顯得簡單而粗糙,,飲料竟然也是最便宜的。
杰克的爸爸坐在餐臺旁,,滿臉笑容地看著自己的孫子,。
他很開心,孫子竟然接受他的建議,,按他那個年代的做法,,過一個簡單而熱鬧的生日。節(jié)省下來的錢,,自然納入了孫子的“小金庫”,,不過,與他那個年代不同的是,,他的孫子把“小金庫”里的錢,,全部都捐給了海嘯中的災民們。
(實習編輯:雷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