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孩子進入小學后經常被老師投訴“不專心”、“注意力不集中”等等,,就此問題,,記者近日采訪教育專家劉弘白博士,劉博士認為,,孩子的上學中的問題其實早在學前就應該被重視,。
一般人只要看到孩子表面上能言善道,就說他(她)很聰明,,可是所謂“聰明”應該是“耳聰”,、“目明”,加上“感覺動作靈敏”,。這些大腦的基本學習能力,,若在兒童成長的早期得到鍛煉和發(fā)展,特別是抓緊學齡前的黃金機會,,然后根據薄弱的方面進行補救教學,,那么孩子進入小學后的學習將會事半功倍,。
運動:學習的奠基石
劉弘白認為,幼兒的感覺動作能力是學習的基本功,,“感覺動作”包括平衡感,、韻律感、方向感,、協(xié)調能力,、速度感、松懈能力與變化能力等等,,這些能力訓練扎實之后,孩子才能靈活地學習,。幼兒的感覺動作能力不僅本身是一項智能,,在訓練孩子的理解力、書寫與文字能力的發(fā)展上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比如,,如果沒有方向感,在書寫的小空間(格子里)里,,也??刂撇蛔》较?如果他沒有距離的概念,在寫字的時候,,就不能把線條組織得很好,,很容易把字寫得東倒西歪或超出格子外;沒有韻律感,沒有對于輕重的控制能力,,他說話的語調,、語速就會與一般兒童有異。所以“感覺動作”功能在人類基本學習能力的發(fā)展中,,幾乎左右著這些學習能力的品質與成敗,。
視覺:打開學習的視窗
據專家介紹,人類說話,、寫字,、閱讀和計算等能力是屬于比較高層次的學習能力,而這些能力的提升與視覺,、聽覺能力環(huán)環(huán)相扣,,“視知覺功能力”牽涉到認字、書寫的智慧,,還與語言的訓練相關,,這兩項能力要達到同齡人的水平孩子才有辦法做同年級的功課。
據了解,,“視知覺”的主要功能在于辨識物體,、形狀、線條以及文字的辨識力與記憶力,兒童的這些能力是自幼發(fā)展出來的,,從簡單的區(qū)分到繁雜的辨認能力,,但相同年齡的兒童,辨別能力卻有高低,,這和訓練的多寡有直接的關系,。家長遇到孩子出現錯字多、抄錯行,、部首張冠李戴等情況時,,則要測查他們的視動統(tǒng)合能力了,許多學前兒童由于沒有充分發(fā)展他們的此項能力,,因此感到書寫,、閱讀困難,出現“不專心”,、“不想學”的狀態(tài),。
聽覺:智慧的傳聲簡
聽覺與聲音的關系休戚與共,當人無法記住聽到的聲音時,,就沒辦法去辨認之后到達的另一個聲音,,更無法累積聽覺記憶的量,可想而知,,聽知覺的能力與說話能力是息息相關的,。
觀察大部分孩子學習語言的過程,通常他們有一個時期會一邊聽身邊的大人或是同伙說的話,,然后重復,,模仿他們的話,事實上,,人的語言學習就是來自“仿說”,,而“仿說”必須倚賴聽覺記憶的量,再加上舌尖位置,,牙齒發(fā)音部位,,以及氣流等等的配合來表達“語言”,兒童一點一滴,,逐漸增加聽覺記憶的量,,使得語句的模仿也一天一天加長,全靠不斷練習與刺激才能做到,。如果幼兒時期缺乏聲音和語言刺激,,兒童則常在就讀小學后只具備較低年齡的語言和理解能力。
(實習編輯:張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