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個同事,,一下班就急忙往家趕,,問她什么事兒,她說要帶兒子上輔導班,,兒子才五歲大,,已經(jīng)認識一千多個漢字,英語對話張嘴就來,,數(shù)學一算就是幾十個數(shù)字相加,,作業(yè)一寫就寫到十點多。我們一致“譴責”她不應該讓孩子這么超前學習,,她說,,不學怎么辦呢?他們班有三個小朋友已經(jīng)開始看小學一年級的課本了!對于孩子的超前學習,有專家指出,,大多數(shù)的孩子不僅不能很好的學到知識,,智力也難以得到真正的開發(fā)。
案例:五歲半的飛飛就讀于本市一所雙語幼兒園,,每天下午從幼兒園回到家,,先寫作業(yè),邊寫邊等著媽媽下班后帶他去上輔導班,,作業(yè)有幼兒園老師留的,,也有飛飛媽布置的,。每天的作業(yè)為:漢語拼音四篇、10道3位數(shù)乘2位數(shù)的乘法題,、10道20多個數(shù)字相加的算術題,、50道公文數(shù)學(10分鐘之內(nèi)做完),認5個漢字,,讀帶拼音的短故事三篇,。如果轉天上英語課,晚上還要突擊英語,,不停地聽磁帶,,鞏固對話。
除去作業(yè),,飛飛輔導班的安排如下:周一,、四上認字班,周二,、三是圍棋班,,周五是珠心算,周六,、日是英語,。輔導班八點結束,回到家后繼續(xù)寫沒有做完的作業(yè),。有時能寫到十一點才上床睡覺,。對此,飛飛的媽媽也很苦惱,,她并不想讓飛飛這么累,,可是飛飛班里的孩子都在超前學習,以前因為飛飛什么班都沒上,,老師問什么都不知道,,結果總被老師批評,連帶著飛飛媽也挨“呲”,。挨“呲”的次數(shù)多了,,飛飛媽決定結束自己對孩子的“放養(yǎng)”,讓飛飛也成為超前學習孩子中的一員,。
家長讓孩子超前學習的直接后果,,會導致孩子厭學。
圣航雅教育培訓中心許萍校長對記者說,,超前學習反映了家長對孩子期望值很大,,強烈渴望孩子在與同齡人的競爭中占優(yōu)勢,同時也反映出家長對教育科學,,特別是對于兒童成長過程的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了解不夠,,表現(xiàn)在家長的行為上,,就是盡可能地讓孩子早學、多學,,以為越早學,,越多學越好,卻很少想到,,讓孩子這么學,孩子是否長時間承擔著與年齡的身,、心,、智所不能承受的壓力和負荷,這些對孩子長遠的成長和發(fā)展有什么樣的負面影響,。例如,,有一些學前孩子的家長向我訴苦,孩子還沒上學,,就已經(jīng)很反感學習,,反感書本,反感寫字了,。一位家長說,,她的孩子從兩歲開始學唐詩,現(xiàn)在4歲了,,一看到唐詩書就扔到地上,,一點也不想學了。
孩子的不自信是一種假象,,不是孩子真的不行,,而是周圍的負面評價像烏云一樣掩蓋了孩子本有的能力。
家長讓孩子超前學習的另一個原因就是,,擔心孩子上學后因表現(xiàn)不優(yōu)秀而喪失自信心,。家長有這樣的擔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我要告訴大家的是,,孩子入學后喪失自信心,、認為自己不行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并不完全是因為孩子表現(xiàn)不如人,,而在于對孩子有重要影響的人,,比如在孩子表現(xiàn)不佳時,他得到的總是負面評價:“你不行”,、“你太笨”,、“你總是做不好”、“你怎么總錯”,,孩子就會認為自己不行,,認為自己能力差,,從而建立對自己的負面認知。因為在兒童階段,,一個孩子對自己看法的形成主要是來自周圍的反饋,,孩子通過周圍環(huán)境的反饋這面鏡子來認識自己。一個經(jīng)常被負面評價的孩子,,就會成為不自信的人,,這樣的孩子不會為自己的進步而努力,因為他認為努力也沒用,,而越不努力,,結果越糟糕,恰恰證明了他不行,,于是步入惡性循環(huán),。所以并不僅僅是孩子表現(xiàn)不如人讓孩子喪失了自信心,而是周圍的負面評價這一更大的力量摧毀了孩子的自信心,。
讓孩子形成一個認為自己不行的認知,,這本是一個假象,而孩子卻認定了它是真的,,一旦如此,,孩子就永遠沒有機會發(fā)現(xiàn)自己能力的真相了,這是多么可悲,。每一個身,、心、智健全的孩子都有足夠的能力勝任上學的任務,,就算孩子出現(xiàn)了某些不盡如人意的表現(xiàn),,家長也要給孩子鼓勵和支持,發(fā)現(xiàn)孩子的閃光點,,讓孩子覺得有希望,,有奔頭,他不是能力差,,而是潛力還沒有發(fā)揮出來而已,,只要認真、努力,,就一定可以做好,。
家長要學習兒童成長和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的知識,這樣才會知道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什么階段該學什么,,怎么學,而不是一味跟風。
家長們要明白,,在學前階段,,孩子關于學習的體驗應該是快樂的、美好的,,遠比孩子掌握多少知識重要,。在這一點上,我覺得猶太人的理念值得借鑒,。據(jù)說,,猶太人把書涂上蜜給很小的孩子,讓孩子們對書建立第一印象:書是好東西,,書是甜的,,從而讓孩子終身愛上書。一個人的成功不光是需要智力,,非智力因素往往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家長要充分重視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
(實習編輯:伍時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