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對您孝敬嗎?他是否理解您的關(guān)愛,?是否珍惜您的勞動成果,?對您的正確教育、意見和建議是否樂于接受,?面對著諸如此類的問題。不管您做出了多少肯定地回答,,請不要忘了對孩子“孝心”的培養(yǎng),。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教孩子學做人,學處世,。做什么樣的人呢,?做孝敬父母的人,做誠實正直的人,,做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人,。其中教孩子孝敬父母是最主要的,是一切道德的基礎(chǔ),,是做人的根本,。我國歷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說:“孝悌者,,為人之本也,。”孝為“百德之首,百善之先”,。
四二一綜合溺愛癥”引發(fā)的思考
在家庭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景:吃過飯后,,孩子扭頭看電視或出去玩,,父母卻在忙碌著收拾碗筷;家里有好吃的,,父母總是先讓孩子品嘗,,孩子卻很少請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忙前忙后,,百般關(guān)照,而父母身體不適,,孩子卻很少問候,。凡此種種,,值得憂慮。
這種現(xiàn)象,,我們稱之為“四二一綜合溺愛癥”,。一是指一個獨生子女,二是指爸爸,、媽媽,,四是指爺爺、奶奶,、姥姥,、姥爺。獨生子女成為家里的小皇帝,、小公主,,全家人對他(她)百般疼愛、千般關(guān)心,、萬般呵護,,使孩子不自覺地養(yǎng)成嬌慣、任性,、懶惰,、自私的不良習慣。
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也是各種品德形成的前提,。試想一個人連父母都不愛,不敬,、不孝,,怎么會愛朋友、愛同學,、愛老師,,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呢?
“孝心”是怎樣培養(yǎng)出來的
孝敬父母包括子女對父母的親愛之情,、敬愛之心,、侍奉供養(yǎng)之行。但對幼小的孩子“孝心”的教育必須根據(jù)其年齡特點,,以下幾種基本教育方法可供參考:
1.身教重于言教
有這樣一則廣告:一位剛下班的年輕媽媽,,忙完了家務(wù),又端水給老人洗腳,,老人對她說:“孩子,,歇會兒吧!別累壞了身子,。”她笑笑說:“媽,,不累,。”年輕媽媽的言行舉止被只有3、4歲的兒子看到了,,兒子一聲不響地端來一盆水,。年幼的兒子吃力地端著那盆水,搖搖晃晃地向媽媽走來,。盆里的水濺了出來,,濺了孩子一身,可孩子仍是一臉的燦爛,。把水放在母親的腳下,,為母親洗起了腳。廣告畫面定格在這兒,,廣告語說:“父母,孩子最好的老師”,。是啊,,孝心就是這樣學會的,就是這樣傳遞的,,孝心就是在父母的榜樣下養(yǎng)成的,。因此,要想培養(yǎng)孩子的一顆孝心,、懂得愛,,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則,要做孝敬長輩的楷模,,因為“身教重于言教”,。
2.學會感恩
要讓孩子學會感恩。感恩源于良心,、良知,、良能,這是孝心的親情基礎(chǔ),。然而,,感恩這種情感不是自然而然產(chǎn)生的,必須通過教育,。做家長的應(yīng)有意識地讓孩子體會父母的辛苦,,體會父母掙錢養(yǎng)家的不容易,體會父母對孩子的愛,,體會父母也同樣需要孩子的關(guān)心和愛,。因此父母不妨經(jīng)常給孩子講講自己一天的情況:起床、做飯,、洗衣服,、整理家務(wù),、上班等,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如何關(guān)心孩子,,如:孩子生病了,,父母怎樣心疼,怎樣整夜地不睡覺護理孩子……細節(jié)最能感染人,。知恩就要感恩,,感恩就要報恩。要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關(guān)心父母,、體貼父母,、愛護父母的好習慣,如為媽媽梳梳頭,,給爸爸捶捶背等等,。
3.從小抓起、從小事做起
讓孩子養(yǎng)成孝敬父母的好習慣,,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著手塑造和培養(yǎng),。如:平時教育孩子要關(guān)心父母的健康,要幫父母分擔憂愁,,要幫助父母做家務(wù),。當孩子不會時,父母要耐心地教,,孩子做錯事時,,不要橫加指責,孩子做得好時,,要多表揚鼓勵,。孩子只有在親身實踐和體驗中才能體會到父母的辛苦,嘗到為別人付出的快樂,。當孩子“父母養(yǎng)育了我,,我應(yīng)當為他們多做事”的觀念逐漸形成時,孩子就有了一份生命的義務(wù)感和責任感,。這也是當代孩子最缺乏的,。因為他們平時只知道接受愛,而不知道付出愛,,沒有學會關(guān)心和感激,。家長千萬不要這樣想:孩子還年幼,主要任務(wù)是學習,,只要學習好了,,什么也不用干,而是要轉(zhuǎn)變觀念:不要以學習成績作為唯一的評價標準,好孩子的標準是多方面的,,孝敬父母就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常言道:“3歲看大,8歲看老”,。因為習慣成自然,,從小養(yǎng)成的不良習慣長大了也是難以改變的。
培養(yǎng)子女的孝道,,得從小抓起,。
4.制定家規(guī)
國有國法,家有家規(guī),。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一個家庭需要民主,,不可家長制,、一言堂,但必要的家規(guī)是不可缺少的,。家長可與孩子共同商量,,制定“孝敬父母”行為規(guī)范。我提出“五要五不要”供家長參考,。“五要”是要了解父母,要親近父母,,要關(guān)心父母,,要尊重父母,要體貼父母,。“五不要”是:不要影響父母工作與休息,,不要惹父母生氣,不要頂撞父母,,不要獨占獨享,,不要攀比享受。配合“五要五不要”還有幾條具體要求:①記住爸爸媽媽的生日,;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③我當一天家長;④單獨走一次親戚;⑤我和爸爸(媽媽)共上一天班,。
5.親子互動
家長要與孩子多交流、多溝通,,共同做游戲,共同搞活動:親子共讀一篇文章,。如:孝心無價,;親子共唱一首歌。如:《一封家書》、《?;丶铱纯础?、《燭光里的媽媽》、《世上只有媽媽好》,、《媽媽的吻》,、《母親頌》等;親子共誦一首詩詞,。如:《游子吟》,、《媽媽的雨季》、《媽媽,,我的守護神》等,;在親子互動的活動中,不僅可以盡情地享受天倫之樂,,而且可以在潛移默化中使孩子養(yǎng)成孝敬長輩的好品德,。
6.家校配合
家長可主動與學校配合,請老師給學生出家庭調(diào)查問卷,要求學生以“父母習慣知多少”為題回家訪問父母,。
參考題目如下:①父母一天的作息時間安排,。②父母一天都作了哪些工作,工作多少時間,,勞動強度如何,,平均獲得多少勞動報酬。③父母回家都做了哪些家務(wù),,花了多少時間,?④父母為子女做了哪些事情,花費多少時間,?⑤你了解父母的興趣愛好,、身體狀況、生活習慣嗎,?⑥你是否體會到父母的辛苦,,是否體諒父母?⑦你平常對父母采取什么態(tài)度,?在調(diào)查的基礎(chǔ)上,,制定一個與父母溝通,孝敬父母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