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已經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但是情商是不是可以像智商一樣通過課程來提高呢,?日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經出現專門針對情商培養(yǎng)的教育機構,,教育對象也越來越低齡化,,最小的才2歲。記者從一些早教機構了解到,,很多0-3歲的孩子家長都咨詢過情商,。
情商教育的重要性已經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但是情商是不是可以像智商一樣通過課程來提高呢,?
日前,,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經出現專門針對情商培養(yǎng)的教育機構,,教育對象也越來越低齡化,,最小的才2歲,。記者從一些早教機構了解到,很多0-3歲的孩子家長都咨詢過情商培養(yǎng)課程,,不知道如何選擇,。上吧,孩子年齡太小,,不知道是否有效果,?不上吧,萬一孩子情商跟不上,,豈不影響將來的發(fā)展,。情商對于成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想在孩子輸在起跑線的家長對情商教育的復雜心理可以理解,。但是0-3歲的兒童處于全面發(fā)展的階段,,體能、情商,、智商同樣重要,,不可偏廢。
從早期教育自身的綜合性要求出發(fā),,兒童情商教育要與語言,、思維、音樂,、運動,、美術、社會性等能力的培養(yǎng)相結合,。
首先,,兒童的情商培養(yǎng)依賴于語言、思維等其他能力的發(fā)展,。
寶寶只有在具備足夠的語言溝通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礎上,,能夠準確地感受、表達自己的情緒,,才能學習情緒,、情感的認知和調控,才能更好地維系良好的人際關系,。
其次,,兒童的情商培養(yǎng)貫穿在整個智力活動過程中,是語言,、思維,、音樂、美術等具體智能活動的教育目標,。
比如思維活動,,在發(fā)展兒童辨別,、推理、認知,、決策能力的同時,,也給孩子提供了集體交往的環(huán)境和團隊合作的機會。在共同解決問題過程中培養(yǎng)出來的信任和友好,,比單純的愛心說教更有助于兒童感受到友情的偉大,,從而發(fā)自內心地體驗到互幫互助的喜悅和幸福。兒童在植樹,、采摘,、生日會等集體活動中,既發(fā)展了智商層面的語言表達能力,,也發(fā)展了情商層面的人際交往能力,。因此,情商教育不能依賴于單一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只關注情商教育的課程,,否則兒童勢必陷入行為模仿的尷尬境地,影響其一生的發(fā)展,。
專家建議 家長在選擇兒童情商課程最好在4歲以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語言溝通能力、情感表達能力和社會認知能力,,對自我的權利、社會角色以及與他人的關系有了初步的了解,,這個時候才通過系統(tǒng)的課程培養(yǎng)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即使在4歲以后的課程培養(yǎng)中,也要注重情商教育與其他能力培養(yǎng)的結合和互動,,切莫陷入“單科培養(yǎng)”的誤區(qū),。
怎樣提高寶寶情商?生活點滴中培養(yǎng)
問題1:憑哭鬧想得到東西
情景:媽媽帶5歲的天天去同事家吃飯,,席間天天看見小弟弟手里有個彈跳球,,便執(zhí)意要那球玩。媽媽說等吃完飯就去買,??商焯炜摁[著就要小弟弟手里的那個。媽媽只得跟小弟弟商量,,把他的球讓出來給天天玩,。小弟弟雖有些不愿意,但還是讓給了他,。拿到球后,,天天馬上笑了,。
專家評析:天天在這件事上的情商表現屬于不及格。因為他沒有學會什么東西是可要的,,什么東西是不可要的,。他也不懂得在一定的場合需要控制自己的情緒,并不能分清自己的情緒是對是錯,。他認為憑哭鬧就能得到所要的東西,。
提示:如果父母仍一直這樣慣著孩子,孩子長大后,,由于他沒有學會用正確的方式得到想要的東西,,常會采用胡攪蠻纏的做法,容易引起別人的反感,,而他本人也會因此被挫折所困擾,。
問題2:不如意就大發(fā)脾氣
情景:6歲的豆豆,是個任性的孩子,。一天,,表妹到她家玩,喜歡上她的小玩具,,媽媽就把那個小玩具送給表妹,,豆豆見狀,大哭大鬧,,甚至摔東西,。媽媽見她如此發(fā)脾氣,也沒理她,,只顧做自己手里的事,。
專家評析:豆豆見自己喜歡的玩具被媽媽送人了,心里很生氣就哭鬧,,是希望媽媽做出解釋,。可是媽媽認為豆豆是孩子氣,,哭完就沒事了,。媽媽這樣做,就可能在無意中縱容了孩子表達不恰當的情緒,。對孩子而言,,這時的情緒就像進入了一個黑洞,她不知怎樣才能逃出來,。
提示:如果父母不能及時糾正教育方式,,孩子長大后,在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時,,由于不知道如何能安撫和舒解自己的情緒,,就可能或是任意地放縱自己的情緒,,或是陷入十分痛苦的狀態(tài)而難以自拔。
問題3:抑制自然情緒反應
情景:軍軍爬上椅子想拿桌子上的一個玩具,,不料腳踩空從椅子上摔了下來,。爸爸媽媽聞聲后趕緊過來抱起他,一個用手打椅子,,說是椅子壞把軍軍摔下來了,,另一個則趕緊給軍軍拿好吃的東西來哄他。
專家評析:其實,,在軍軍摔下的那一刻,,他并沒有感到委屈而想哭??筛改竻s無法接受軍軍摔下的這件事,,急于想方設法引開他的注意力,不讓他哭,。當孩子看到父母如此反應,,很容易產生否定自己的暗示:“自己之前的情緒反應是不對的。”
(責任編輯:鄧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