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豆病是一種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G-6-PD)缺乏所導致的疾病,,表現為在遺傳性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缺陷的情況下,,食用新鮮蠶豆后突然發(fā)生的急性血管內溶血。
機理: 紅細胞葡萄糖-6-磷酸脫氫酶(G6PD)有遺傳缺陷者在食用青鮮蠶豆或接觸蠶豆花粉后皆會發(fā)生急性溶血性貧血癥——蠶豆病,,致病機制尚未十分明了,。
已知有遺傳缺陷的敏感紅細胞,因G6PD的缺陷不能提供足夠的NADPH以維持還原型谷胱甘肽(GSH)的還原性(抗氧化作用),,在遇到蠶豆種某種因子后更誘發(fā)了紅細胞膜被氧化,,產生溶血反應。G-6-PD有保護正常紅細胞免遭氧化破壞的作用,新鮮蠶豆是很強的氧化劑,,當G-6-PD缺乏時則紅細胞被破壞而致病,。
臨床表現 : 早期有惡寒、微熱,、頭昏,、倦怠無力、食欲缺乏,、腹痛,,繼之出現黃疸、貧血,、血紅蛋白尿,尿呈醬油色,,此后體溫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續(xù)3日左右,。與溶血性貧血出現的同時,,出現嘔吐、腹瀉和腹痛加劇,,肝臟腫大,,肝功能異常,約50%患者脾大,。嚴重病例可見昏迷,、驚厥和急性腎衰竭,若急救不及時常于1~2日內死亡,。
診斷 : 該病通過性聯(lián)不全顯性遺傳,,G-6-PD基因在X染色體上,病人大多為男性,,男女之比約為7∶1,,在生吃蠶豆后數小時至數日(1~3天)內突然發(fā)熱、頭暈,、煩躁,、惡心,尿呈醬油樣或葡萄酒色,,一般發(fā)作2~6天后能自行恢復,,但重者若不及時搶救,會因循環(huán)衰竭危及生命,。
可通過病史和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還原率大于75%),,特別是熒光點試驗診斷。
1. 有進食青蠶豆或吸入蠶豆花粉史。
2. 臨床特點:
?、贊摲跀敌r至48小時,。
②中毒表現:早期有惡寒,、微熱,、頭昏、倦怠無力,、食欲缺乏,、腹痛,繼之出現黃疸,、貧血、血紅蛋白尿,,尿呈醬油色,,此后體溫升高,倦怠乏力加重,,可持續(xù)3日左右,。
③實驗檢查:高鐵血紅蛋白還原試驗(MHb)正常人還原率>75%(比色法),,蠶豆病患者MHb還原率31%~74%(雜合子遺傳者),,還原率<30%(純合子型);血中含變性珠蛋白小體(赫恩茲小體)可高于5%以上(正常為0~0.28%)。
急救處理 :
1. 人工催吐,。
2. 予1:5000高錳酸鉀溶液洗胃,。
3. 25%硫酸鎂口服導瀉。
4. 予大劑量糖皮質激素,。
5. 必要時換血或輸入鮮血,。
6. 堿化尿液,適當予靜脈補液和使用利尿劑,,積極防治溶血性尿毒癥綜合征,。
7. 對癥處理。
蠶豆病的服藥禁忌: 在醫(yī)生指導下用藥,,不宜服用氧化性藥物,,如伯氨喹啉、磺胺類,、呋喃類,、維生素K3、K4,、非那西丁,、氨基比林,、砜類等藥物及中藥珍珠末、臘梅花,、川連等,。
1.下列藥物和食物較易引起溶血,應禁用:
抗瘧藥:伯氨喹啉,、撲瘧喹啉,、戊奎;
磺胺類:磺胺甲基異惡唑、磺胺吡啶,、對氨苯磺酰胺、磺醋酰胺;
解熱鎮(zhèn)痛藥:乙酰苯胺; 砜類:噻砜;
其他:呋喃坦叮,、呋喃唑酮,、呋喃西林、萘啶酸,、硝咪唑、消心痛,、萘(樟腦)、美藍,、苯肼,、三硝基甲苯、川連,、珍珠粉、蠶豆;
中藥:薄荷,、樟腦、萘酚,、川蓮,、牛黃粉、臘梅花,、熊膽,、開口茶,、七厘散,、嬰兒素、牛黃解毒丸等,。
2.下列藥物可能會引起溶血,,但無慢性非球形紅細胞溶血性貧血者,用正常治療劑量時不會引起溶血:
抗瘧藥:氯喹,、奎寧,、乙胺嘧啶;
磺胺類:磺胺甲嘧啶、磺酰乙胞嘧啶,、磺胺嘧啶,、磺胺脒、長效磺胺,、磺胺二甲基異惡唑;
解熱鎮(zhèn)痛藥:撲熱息痛(商品名:泰諾,、百服嚀、小兒退熱栓),、阿斯匹林,、非那酊、氨基比林,、安替匹林,、保泰松、安他唑林;
其他:氯霉素,、鏈霉素,、雷米封、洗必泰,、VitC,、苯妥英鈉、對氨基苯甲酸,、苯海拉明,、秋水仙堿、左旋多巴,、丙磺舒,、普魯卡因胺、安坦,、亞硫酸鈉甲萘醌,、三氧甲芐氨嘧啶、撲爾敏,、奎尼丁,、維生素k(甲萘醌)。
(實習編輯:雷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