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度計一般是指測溫儀器的總稱,。根據(jù)所用測溫物質(zhì)的不同和測溫范圍的不同,,分為酒精溫度計,、水銀溫度計,、氣體溫度計,、電阻溫度計、溫差電偶溫度計,、輻射溫度計和光測溫度計等,。最早的溫度計是在1593年由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fā)明的。他的第一只溫度計是一根一端敞口的玻璃管,,另一端帶有核桃大的玻璃泡,。使用時先給玻璃泡加熱,然后把玻璃管插入水中,。隨著溫度的變化,,玻璃管中的水面就會上下移動,根據(jù)移動的多少就可以判定溫度的變化和溫度的高低,。這種溫度計,,受外界大氣壓強等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較大,所以測量誤差大,。伽利略發(fā)明的第一個溫度計后來通過伽利略的學生和其他科學家,,在這個基礎上反復改進,如把玻璃管倒過來,,把液體放在管內(nèi),,把玻璃管封閉等。比較突出的是法國人布利奧在1659年制造的溫度計,,他把玻璃泡的體積縮小,,并把測溫物質(zhì)改為水銀,這樣的溫度計已具備了現(xiàn)在溫度計的雛形。以后荷蘭人華倫海特在1709年利用酒精,,在1714年又利用水銀作為測量物質(zhì),,制造了更精確的溫度計。他觀察了水的沸騰溫度,、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鹽水和冰混合時的溫度;經(jīng)過反復實驗與核準,,最后把一定濃度的鹽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0℉,,把純水凝固時的溫度定為32℉,把標準大氣壓下水沸騰的溫度定為212℉,,用℉代表華氏溫度,,這就是華氏溫度計。在華氏溫度計出現(xiàn)的同時,,法國人列繆爾(1683~1757)也設計制造了一種溫度計,。他認為水銀的膨脹系數(shù)太小,不宜做測溫物質(zhì),。他專心研究用酒精作為測溫物質(zhì)的優(yōu)點,。他反復實踐發(fā)現(xiàn),含有1/5水的酒精,,在水的結(jié)冰溫度和沸騰溫度之間,,其體積的膨脹是從1000個體積單位增大到1080個體積單位。因此他把冰點和沸點之間分成80份,,定為自己溫度計的溫度分度,,這就是列氏溫度計。?華氏溫度計制成后又經(jīng)過30多年,,瑞典人攝爾修斯于1742年改進了華倫海特溫度計的刻度,他把水的沸點定為零度,,把水的冰點定為100度,。后來他的同事施勒默爾把兩個溫度點的數(shù)值又倒過來,就成了現(xiàn)在的百分溫度,,即攝氏溫度,,用℃表示。華氏溫度與攝氏溫度的關系為℉=9/5℃+32,,或℃=5/9(℉-32)?,F(xiàn)在英、美國家多用華氏溫度,,德國多用列氏溫度,,而世界科技界和工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以及我國、法國等大多數(shù)國家則多用攝氏溫度,。隨著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的需要,,測溫技術也不斷地改進和提高。由于測溫范圍越來越廣,,根據(jù)不同的要求,,又制造出不同需要的測溫儀器。下面介紹幾種,。氣體溫度計多用氫氣或氦氣作測溫物質(zhì),,因為氫氣和氦氣的液化溫度很低,接近于絕對零度,,故它的測溫范圍很廣,。這種溫度計精確度很高,多用于精密測量,。電阻溫度計分為金屬電阻溫度計和半導體電阻溫度計,,都是根據(jù)電阻值隨溫度的變化這一特性制成的。金屬溫度計主要有用鉑,、金,、銅、鎳等純金屬的及銠鐵,、磷青銅合金的,;半導體溫度計主要用碳、鍺等,。電阻溫度計使用方便可靠,,已廣泛應用。它的測量范圍為-260℃至600℃左右,。?溫差電偶溫度計是一種工業(yè)上廣泛應用的測溫儀器,。利用溫差電現(xiàn)象制成。兩種不同的金屬絲焊接在一起形成工作端,,另兩端與測量儀表連接,,形成電路。把工作端放在被測溫度處,,工作端與自由端溫度不同時,,就會出現(xiàn)電動勢,因而有電流通過回路,。通過電學量的測量,,利用已知處的溫度,就可以測定另一處的溫度,。這種溫度計多用銅——康銅,、鐵——康銅,、鎳鉻——康銅、金鈷——銅,、鉑——銠等組成,。它適用于溫差較大的兩種物質(zhì)之間,多用于高溫和低溫的測量,。有的溫差電偶能測量高達3000℃的高溫,,有的能測接近絕對零度的低溫。?高溫溫度計是指專門用來測量500℃以上的溫度的溫度計,,有光測溫度計,、比色溫度計和輻射溫度計。其測量范圍為500℃至3000℃以上,,不適用于測量低溫,。
http://bbs.aibaoyl.com/
http://bbs.aibao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