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孫國根)復旦大學公共衛(wèi)生學院闞海東教授課題組帶領碩士研究生李慧楚,、副研究員蔡婧,,在大氣細顆粒物(PM2.5)健康危害機制研究中取得新進展,。他們發(fā)現(xiàn),PM2.5暴露可引起人體應激激素水平顯著上升,,并促進機體的脂類氧化以及糖類和氨基酸的代謝,,進而產生血壓升高,、炎癥反應等現(xiàn)象,,危害心血管健康,。該發(fā)現(xiàn)為防治PM2.5相關的健康風險提供了新思路,。相關成果近日發(fā)表于國際著名期刊《循環(huán)》雜志上。 闞海東說,,目前已有大量流行病學證據(jù)證實PM2.5會對人體的心血管系統(tǒng)造成危害,,但其作用機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確,。為揭開此謎,,闞海東課題組首次將代謝組學和隨機雙盲交叉實驗設計方法用于PM2.5人體健康研究,,觀察志愿者暴露于不同PM2.5水平后的代謝組學差異。結果發(fā)現(xiàn),,受試者在不同PM2.5暴露水平下,,其體內小分子血清代謝物出現(xiàn)顯著差異。課題組最終篩選出97種差異代謝物,。進一步研究發(fā)現(xiàn),受試者暴露于PM2.5后,,血清中應激激素(皮質醇,、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顯著升高,,且伴有糖類、蛋白質代謝和脂類氧化增強等改變,,如糖類代謝的提升,,會導致糖尿病患病率的升高,。研究結果提示,,這些變化可能是PM2.5暴露對居民心血管系統(tǒng)產生健康危害的途徑之一,。 該研究結果提示,PM2.5可以激活人體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HPA軸),,引發(fā)神經內分泌活動和基礎代謝發(fā)生改變,,進而產生血壓升高、炎癥反應等一系列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