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寶醫(yī)療網(wǎng)
集中,全神貫注,。另外,,練太極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肢體的協(xié)調,要上下肢動作同時配合,,內在的意念活動,、呼吸活動要與外形的肢體活動一致,,不可割裂,。不可先手后腳,先右后左,,兩手各做各的動作,,或者腳邁出還沒落地,重心就已前移,,左右前后上下完全脫節(jié),,那樣就不是太極拳了。太極拳運動講究“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動作由內引外,神舒體靜,,刻刻在心,,不浮不躁,不形于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氣,,要把“頤指氣使”那種氣焰收斂起來,聚精會神,,安舒松展,。精神能提得起,則無遲重之虞,。能用意念引導肢體拳式的活動,,鍛煉就達到一個新的高度了。
所以,練拳過程可比喻于行軍打仗,,心是精神意識,,是主帥,是總司令,;身是肢體,,是按命令行事,被驅動差遣的使者,;平穩(wěn),、深長、緩慢的呼吸如軍旗,,引領肢體動作的開合,、卷放、蓄發(fā),。打拳時,,身體四肢雖然在不停地動著,但精神是安靜放松的,。每一招式都是意念所驅動,,肢體不使拙力,一招一式隨著意念的綿綿不斷,,沒有明顯的停斷,,勢勢相連。
太極拳是武術運動,,它的動作也是由攻防意識表現(xiàn)去完成的,,所以要講究勁力。而這個勁力不是拙力,,它來源于意識,,根基在牢牢站穩(wěn)于地面的腳,發(fā)動于下肢肌肉活動,,主宰于腰的旋轉,,通過脊背、臂膀而集中于一處,,或放或收,。因而太極拳用的勁不是某一個肢體部分的力,而是協(xié)調整體集中于一點的很強的勁,,動作表現(xiàn)在手而力量來源于腰腿,,是勢斷勁連,勁斷意連的,。從架子外形上看,,太極拳運動似松非松,,將展未展,非常柔順又很恬靜
從容,,沒有一點緊張也沒有一點散漫,。太極拳運動的最高境界是松靜自然。要達至如斯境界,,就得花大工夫,,結合所有要領經(jīng)歷長久的磨煉。
從技擊上說來,,太極拳尚柔化,,不求主動猛力出擊,講求以靜待動,,后發(fā)制人,。人不出擊,我就靜待,,只要敵人稍有動作,,我就要占住先機。這就是“彼不動,,己不動,;彼微動,己先動”,, “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的太極拳“舍己從人”理論,??梢姡珮O拳是化被動為主動的技術,,不是只講慢不講快,,只講被動柔化,不講積極進攻的,,關鍵在于伺機而動,,搶占優(yōu)勢。因而太極拳練時越慢越好,,用時是越快越好,!因此,前賢陳式太極拳家陳
鑫先生曾說: “練太極拳,,既能慢到十分,,又能快到十分。”顧留謦先生說: “太極拳舉動輕緩,,是為了發(fā)展重快,。”
太極拳鍛煉形式中的單人走架子是練養(yǎng)氣的知己工夫,。呼吸要深、長,、細,、緩、勻,,練功的關鍵是把握自己的重心,。而雙人推手練習,則是在知己工夫的基礎上,,與人對待,, “引進落空,合即出”(誘敵進擊而使之落空后,,我則乘機出擊),,用勁無太過,無不及,,適其所需就好了,。無論走架或推手,都是心意為君(策劃),,軀體動作為臣(執(zhí)行),,意念在動作之先,感覺要敏銳,,即使一根羽毛或一只蒼蠅落下來那么輕的力,,也能感知,作出反應,。
從哲理方面來說,,太極拳與周易,與八卦,,五行是毫不相干的,。它反而處處反映出中庸之道的儒家思想,萬變不離其宗,。一以貫之的是這個“立身中正安舒”,, “不偏不倚”的道理。動作則靜如山岳,,平衡穩(wěn)重,,左右對稱;不偏重于前或后,,或左或右,;要有前則有后,有左則有右,。比如“單鞭”這個架勢,,軀體中正,,兩臂張展均衡穩(wěn)定;兩手不可一高一低,,一伸一縮,,從安靜中取勢,穩(wěn)如山岳,,氣勢騰挪,。這些道理要從努力實踐練習中探究。俚語有云:“拳打千遍,,其義自見”,,“拳打千遍,身法自然”,。要提高,,不可只是口頭上誦讀理論經(jīng)典。練太極拳到底是習武,,要從基本功,,從樁步上練出工夫來。功多才會藝熟,,空談理論常不切實際,。
太極拳既是武術運動的一部分,它也具有武術運動的共同性,,因而也具備武術運動的三大屬性,,即健身性、實用性和表演性,。健身性毋庸置疑了,,近百年來大家都知道太極是健身拳,也為醫(yī)學研究所證實,。許多大型活動(如1990年亞運會開幕式等)都以千名太極表演為首選,,其表演性也毋庸置疑。唯其技擊性是否存在呢,?太極拳同所有武藝都一樣,功多才能藝熟,,熟才能生巧,。太極拳也是拳,一拳一腳,,踢打摔拿,,練得多了起碼人的反應也就變
得靈活敏捷些。將主要的技擊動作組合形成條件反射,,練久了,,加之以膽,、力,也就會用了,。推手是太極拳特有的技擊性訓練方法,,然而也是要多練,經(jīng)常練才可以派上用場,。別的武術也莫非如此,!現(xiàn)代武術訓練已分兩條路走,各有擅長,。一個方面是專門化的套路訓練,,另一個方面是專門化的技擊散打訓練,都走專業(yè)化,。要實用,,當然得專門訓練。任何一種技藝都要經(jīng)專門化訓練才可派上用場,,想學會一招半式就能用,,那是脫離實際。目前太極拳鍛煉雖然對其技擊實用性要求不高,,或練拳人根本不予理會,,
但它實在是存在的。正如著名太極拳前輩徐致一先生說: “太極拳的技擊工夫和健身效果,,原是同一個方法下的兩個產(chǎn)物,,如果在意識上把每一個動作都看做技擊方法,當然可以增進技擊工夫,,但同時也并不會減低它的健身效果,。如果意識作用專注在健身方面,自然可以得到更顯著或者更充分的健身效果,,但在無形中也有培養(yǎng)技擊基礎的作用,。”
現(xiàn)代人練拳當然首先是為了健身的。太極拳的防治疾病保健作用由它的運動要求所決定,。簡單陳述如下:中正,、沉穩(wěn)、安舒,、圓滑,、緩慢、柔和的運動可以加強心血管機能,。練太極拳時下肢肌肉有規(guī)律地張縮,,對血管起了泵力作用,使下肢靜脈血液向心臟回流作用加強,。深,、長,、細、緩,、均勻的呼吸運動使氣管黏膜經(jīng)常得到良性刺激,,使之對外環(huán)境(如氣溫高低、粉塵等)提高了抵抗能力,,同時又使肺活量和肺通氣量大大增加,,胸腺增強,,免疫功能大大提高,。腹式的呼吸方式,令橫膈肌加強了鍛煉,,腹內壓有規(guī)律的變化,,對腹腔內臟器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各臟腑的血循環(huán)及其組織都得到改善,。胃腑乃受盛之官,,胃納改善,人的中氣就充足,,新陳代謝相應加強,,產(chǎn)生減少疾病,臉色變好的效果,。這些方面都得到了醫(yī)學的驗證,,相應的又豐富了體療醫(yī)學和預防醫(yī)學的內容。
說到太極拳的發(fā)展,,現(xiàn)已產(chǎn)生多個流派,,但無論何式何派,它們都是同源而來,,各式太極拳的鍛煉方法都同樣收到鍛煉功效的,。然而目前社會上有些持偏見的人士,無視現(xiàn)實,,揚古抑今,,認為古的才是正宗的,對國家體委為推廣太極拳而在傳統(tǒng)基礎上簡化編定并推廣了幾十年,,影響深遠的套路有不少貶伐之詞,。認為今不如古,說今天的只是太極操,,不是拳術。有的甚至荒謬地著文指稱:練新編太極拳套路會傷膝傷身,,只有改練所謂的傳統(tǒng)套路才有確實的保健效果,。這恐怕是一種非常偏激的觀點,。他們不去想想,現(xiàn)代稱之為傳統(tǒng)的東西,,在產(chǎn)生它們的當代(不過距今100多年)還不是人們創(chuàng)編出來的嗎,?還不是新編嗎?它不會一問世就那么傳統(tǒng),。而現(xiàn)代經(jīng)挖掘整理提高產(chǎn)生出來的套路,,在練法與要求上跟過去的傳統(tǒng)基本一致,只是刪繁就簡,,難度少了,,對肢體的運動承受力要求降低了,運動創(chuàng)傷應有所下降才是,。這些套路再經(jīng)過幾十年,,它們不也就是傳統(tǒng)了嗎?世間的事物都在變化,,都在前進,,都在吐故納新;所有科學文化事業(yè)都在發(fā)展提高,,與時俱進是當然的道理,。經(jīng)過不斷學習,洞識世間變易的道理,,善于繼承傳統(tǒng),,經(jīng)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整理,,再加以提高,,太極拳運動豈不是可以有更廣闊的發(fā)展天地嗎?哀嘆今不如昔的衛(wèi)道士們應該更新觀念,,循世界發(fā)展的自然規(guī)律去看待世間的一切事物,,這才是正確的世界觀,才能正確評價太極拳運動發(fā)展的過去,、現(xiàn)狀和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