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寶醫(yī)療網(wǎng)
導讀:“鮮”字拆開來看就是魚和羊,,其實魚和羊一起烹調不僅味道非常鮮美,而且營養(yǎng)上也十分互補,,是一道秋冬季節(jié)滋補的時令好菜,。
國家二級公共營養(yǎng)師黃茜認為,魚肉和羊肉都比較細嫩,,營養(yǎng)豐富,,從營養(yǎng)角度看具有互補性;而且魚肉大多性溫,、性寒,,而羊肉性熱,二者結合更適宜秋冬溫補,。
魚肉和羊肉營養(yǎng)互補
做火鍋時先把魚頭放清水鍋里,,配以枸杞、生姜,,涮羊肉前先喝頭道湯,,盛到碗里加些香菜、蔥花和少許鹽,,就是地道的魚頭鮮湯。然后一邊燉魚一邊涮羊肉,,魚肉燉熟沒了腥味,,羊肉涮了吃也少了膻味,相互間味道融合,,各生鮮美,。
和其他禽畜肉相比,魚肉和羊肉的肉質都比較鮮嫩,,吃起來更覺溫軟,,也更容易消化吸收。
黃茜認為,,羊是草食性動物,,現(xiàn)代人養(yǎng)生,更愿意吃草食性動物肉,,如牛肉,、羊肉,而不愿意吃雜食性動物肉,如豬肉,;而魚生長在水中,,水生動物給人感覺更干凈;人們吃肉,,講究“四條腿的不如兩條腿的,,兩條腿的不如沒有腿的”,魚正屬于水生而且沒有長腿的,。魚肉和羊肉都比較清淡,,口味鮮美;更為難得的是,,二者都含有豐富而細膩的,、人體易于吸收的動物蛋白質。
從各自的營養(yǎng)功用看,,魚肉重在益智力,,羊肉重在強機體。
魚被譽為“越吃越聰明的美味”,。魚類具有高蛋白,、低脂肪的特點,含有獨特的卵磷脂和DHA,。卵磷脂被譽為與蛋白質,、維生素并列的“第三營養(yǎng)素”,有助于提高人體免疫力,、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及智力發(fā)育,、延緩衰老等;DHA俗稱腦黃金,,是大腦和視網(wǎng)膜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有助于增強思維和記憶能力。
羊肉的脂肪和膽固醇含量低,,富含B族維生素和礦物質,。金代李杲曾評價說:“羊肉……能補有形肌肉之氣。”
中醫(yī)認為,,魚肉和魚軟骨中富含膠原蛋白,,是女士美容佳品;羊肉有補腎壯陽的作用,,適合男士經(jīng)常食用,。
魚羊同烹古已有之
在中國古代,“鮮”字指的是一種魚,。許慎在《說文解字·魚部》里說:“鮮,,魚名,,出貉國。”意思是說“鮮”是一種產自北方古代貉國的魚,。當代古文字研究學者吳東平在其著作《漢字文化趣釋》中說,,“鮮”字來源于金文,有兩種寫法,,一種寫法是三個“魚”字組合在一起,,表示魚很多。而另一種寫法是“羊”在上,,“魚”在下,,到小篆時演變成“魚”在左,“羊”在右,。原來,,在中國古代,北方文化發(fā)達,,擁有造字“權力”,,南方則被稱作“荒蠻之地”。北方人喜吃羊肉,,南方人喜吃魚肉,。在中國古代,上和左皆為尊,。
至今在廚師界流傳的一個說法是,,廚師鼻祖彭祖創(chuàng)造了名為“魚羊為鮮”的菜肴,烹調方法是將羊肉(帶骨)和魚肉(或魚頭)切成段(塊)合熬而成,,有助陽補精血的功效,。
今天的杭幫菜里仍有一道很有名氣的菜叫“懷胎鯽魚”,相傳源于乾隆時期的揚州,。其做法:取三兩以上的鯽魚,,剖腹洗凈,把調好味的羊肉餡填入魚腹,,下鍋紅燒而成。這道菜在淮揚一帶還有一個說法,,認為想懷孕的媳婦吃了這道菜就能懷胎,,于是又叫“懷胎鯽魚”。
魚燉羊做法有講究
用魚和羊同做火鍋時應該考慮到,,只有鯽魚和草魚的魚頭才可以久燉,,其他魚大多煮幾分鐘就熟了,再煮就變老了,,影響口感,。羊肉也是,,凍羊肉片和鮮羊肉片都不可以久煮,在開水里涮兩三分鐘時口感最好,。
水里放姜,、蒜、八角,,燒開后放整條鯽魚或魚塊,,這樣才能保留魚的鮮嫩。魚頭則先用開水燙一下再下鍋,。魚頭或鯽魚燉二三十分鐘成奶白湯,,再放少許白胡椒,既可喝湯,,又可用來涮羊肉,。此外,做魚羊火鍋時,,水里加些牛奶口感會更好,。
如果不是用凍羊肉片,鮮羊肉適合先加低鈉鹽,、料酒,、姜粉、白糖,、蔥花及少許嫩肉粉腌制半小時,。
為防止鯽魚刺多,可將其裝入煲湯的紗布袋,,這樣喝湯,、涮菜時就不用擔心魚刺了。如果要吃魚肉,,則可以把鯽魚煮熟,,先剔出魚肉再裝紗布袋煲湯。
魚燉羊火鍋煮出的湯鮮香醇厚,,肉吃完后再大火燙點粉絲,、凍豆腐、冬筍,、娃娃菜之類,,余味悠長。
另一種不同于火鍋的常見做法,,是先把羊肉切塊,,燉到八成熟時,再放進去用開水焯過的魚塊,,稍煮幾分鐘后放鹽,、蔥花等調料即關火食用,。這種方法更適合用羊排燉魚塊,清燉,、紅燜皆可,。
羊脆骨鯽魚湯也是一道傳統(tǒng)名菜。取上好羊脆骨半斤,,用開水焯一下備用,;鯽魚1~3條收拾干凈后,用料酒,、醬油,、鹽、姜粉,、蔥花腌制半小時,,熱鍋冷油煎至兩面焦黃;砂鍋加水燒開,,放入備好的羊脆骨,、鯽魚、姜片,、大蒜,、少許料酒,大火煮開轉小火慢燉兩小時至湯呈乳白色滅火,;加入適量白胡椒粉,、低鈉鹽、白醋,、香油,、香菜等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