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至今尚未出現健康受損事件,但超四成人認為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有害,,接近2/3的人傾向于購買非轉基因食品,;雖然轉基因作物的環(huán)保價值也在被強調,但種種意外事件的發(fā)生,,讓人們對這個新物種充滿疑慮,。
2009年12月,人們獲悉,,在不久的將來,,轉基因水稻和玉米就會實現大規(guī)模種植,繼而進入自己的飯碗,。
在這條信息公布的四個月前,,農業(yè)部在未向公眾說明的情況下為兩個轉基因水稻和一個轉基因玉米品種頒發(fā)了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事曝至今,人們在驟然升溫的轉基因討論中顯得比以往更加顧慮重重:轉基因作物究竟對人和生態(tài)環(huán)境有怎樣的影響,?
《小康》雜志社聯合清華大學媒介調查實驗室于2010年4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共計84%的參訪者承認,對于什么是轉基因作物“一知半解”和“完全不知”,;但有超四成人認為轉基因食品對人體健康“有潛在危害”,接近2/3的人傾向于購買非轉基因食品,;1/3以上參訪者認為轉基因作物對生態(tài)環(huán)境“有破壞作用”,。
2009年獲批的轉基因水稻“華恢1號”和“BT汕優(yōu)63”,其實是在傳統(tǒng)水稻中置入了源自蘇云金芽胞桿菌(BT)——一種對鱗翅目昆蟲具有致命效果的微生物的基因,,從而使水稻獲得抗蟲能力,。換言之,稻縱卷葉螟,、水稻二化螟等害蟲一旦吃了含有BT基因的水稻將必死無疑,。所謂的轉基因作物,也就是利用現代基因工程技術,,將特定的外源基因置入目標生物的基因組中,,從而使目標生物產生某種人們想要的性狀。
“蟲子不能吃的,,人怎么能吃,?”很多人會有這樣的不解。湖北一些地方的稻農在轉基因水稻尚未獲得安全認定時便已開始種植,,然后將收獲物悉數售出,,自己則堅持食用傳統(tǒng)大米。
“事實上,,BT基因之所以具有殺蟲效果,,是因為其所生成的一種蛋白質能夠在昆蟲腸道內被激活,進而與腸道表面的受體結合,,造成昆蟲腸道穿孔,;而BT蛋白之所以能夠被激活,是因為昆蟲的腸道環(huán)境為堿性,。與昆蟲不同,,人、畜的胃環(huán)境呈酸性,,且腸道上沒有BT蛋白的結合位點,,因此至少就理論和現有的實踐經驗而言,BT轉基因作物不存在對人體健康的負面影響,。”中國農業(yè)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前所長黃大昉,、中國科學院院士張啟發(fā)等轉基因技術專家如此說明,。
此外,在全球超過十億的轉基因食品消費者中,,至今尚未出現因食用轉基因食品而導致的健康受損事件,。而在中國,大豆油其實早已被轉基因產品占去了近八成份額,。也就是說,,消費大豆油的中國人,可能多數已在知情或不知情的狀態(tài)下吃過轉基因食品,,但他們中間還沒有誰因此腸道穿孔或罹患其他病癥,。
“然而轉基因技術的非預期效應可能是潛在的。”國際環(huán)保組織“綠色和平”食品與農業(yè)項目主任羅媛楠說,,“對轉基因食品安全的認定須以其長期影響為依據,。”
羅媛楠表示,自1983年世界上第一例轉基因作物問世至今,,人們對轉基因作物的認知尚不足30年,;如果從1994年第一種轉基因食品——延熟保鮮番茄上市算起,那么轉基因作物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則僅有不到20年的依據可尋,。“我們不知道轉基因食品有哪些潛在危險,,在目前沒有科學定論的情況下,不應該讓人們冒險嘗試,。”
那么對轉基因食品的“長期”觀察究竟意味著多久,?“我們現在吃的食物是經歷了千萬年才被認定為安全,按照這個標準,,我們需要很多年,。”羅媛楠說,但究竟要多久,,現在誰也說不清,。
與食品安全問題相比,轉基因作物對動,、植物帶來的影響有更多實踐依據,,盡管這些依據同樣富有爭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