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來自國家統(tǒng)計局的最新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生產實現“九連增”,。在三大糧食品種中,,2012年全國玉米產量為20812萬噸,增產1534萬噸,,玉米產量超過稻谷產量383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
但在專家們看來,,從飼料糧到廣泛用于日常生活,,看似可堪大任的玉米仍面臨不少問題,。
我國第一大農作物
“我國糧食‘九連增’,玉米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貢獻,。”
國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李建生告訴記者,改革開放以來,,在我國水稻,、小麥和玉米三大禾谷類作物中,玉米是唯一的年種植面積和總產保持連續(xù)增長的作物,。2007年我國玉米種植面積超過水稻,,2010年玉米總產第一次超過水稻,成為我國第一大農作物,。
正如農業(yè)部部長韓長賦所言:促進糧食生產,,政策是關鍵。 在農民眼里,,好政策就像“定心丸”,。一位種玉米的農民把之前撂荒的地又種了起來,現在已經發(fā)展到40畝玉米地,。“玉米一斤漲到1塊多錢,,良種補貼、農機補貼不斷增加,,政策好了,,有干頭了。”
農業(yè)部玉米專家指導組副組長趙明分析,,10年來,,我國玉米雜交種經歷了兩次更新換代,玉米“一增四改”等高產栽培技術獲得了大力推廣,。2012年,,玉米高產創(chuàng)建萬畝示范片達到3500多片,示范帶動了大面積平衡增產,。近幾年國家構建了水稻,、小麥、玉米等主要糧食作物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探索了大面積集成推廣實用技術的新途徑,,科技推動對增產的貢獻率超過65%。
“科學技術是增產的‘法寶’”已經為廣大農民所認同,。來自山東泰安的農民介紹說,,去年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夏糧每畝增收100多斤;秋糧實施玉米晚收技術,,再增收100多斤,,這樣,一年2畝田就能增產400斤左右,。
仍可能是缺口最大的作物
盡管玉米連年增產,但李建生認為,,在未來若干年里,,玉米可能是中國需求缺口最大的糧食作物。
李建生表示,,就長遠而言,,我國糧食安全的壓力,更多的是來源于飼料糧,。
據統(tǒng)計,,2010年全國肉類、禽蛋,、牛奶,、水產品產量分別比2003年增長23%、18.5%,、105%,、31.8%。同期,,飼料用糧消耗玉米,,由1800億斤增加到2400億斤,增長33%,。
“與水稻,、小麥不同,玉米深加工后的產品被廣泛地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中科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陳化榜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玉米經過加工,可以變成淀粉,、酒,、油和味精,從湯到罐頭,、奶油到沙拉醬,、蛋糕,再到方便面,,都有玉米的身影,。玉米的用途遠不止食物,還能做成燃料酒精、紙和布等,。
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數據,,從2000年起,我國玉米年需求量平均增加7.3%,,至2015年我國人均玉米需求量為207公斤,。以現有13.6億人口為基數,到2015年我國玉米需求量將達到2.8億噸,。
韓長賦曾撰文指出,,預計“十二五”末我國玉米消費總需求量將在4400億斤左右,玉米供求緊平衡的格局有可能被打破,,個別年份甚至會出現產不足需的情況,。
李建生擔憂,“如果我國不能繼續(xù)提高玉米產量,,勢必需要大量進口”,。
提高單產是方向
“市場需求改變著農作物的面積。”李建生指出,,除了科技和政策因素,,近年來玉米種植面積的增加是其總產量提高的主要因素。以黑龍江省為例,,七八年前,,玉米種植面積約3000萬畝,現在已將近1億畝,。這是壓縮了大豆種植面積的結果,。 今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達5.25億畝,基于目前我國的國情,,繼續(xù)增加玉米種植面積的空間已十分有限,,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將是我國玉米發(fā)展的重要途徑。
我國玉米單產與主產國相比有差距,,排在世界21位,,與美國等發(fā)達國家平均畝產600多公斤相比,差距更大,。因此,,陳化榜認為,我國玉米單產的提高有較大的潛力,,“這需要科技的大力支撐”,。
李建生說,由于歷史原因,,玉米一直被看成傳統(tǒng)的粗糧作物,,我國對玉米科研的重視程度不夠,,研究經費的投入力度遠遠低于水稻和小麥。在國家“十一五”的各項科技計劃中,,玉米研究經費的比例不到水稻的20%,。
玉米增產,一方面要靠推廣良種提高單產,,另一方面要靠科技集約耕種,。
針對這一問題,農業(yè)部政策法規(guī)司有關人士說,,不僅需要從政策層面上進一步加大對種糧的補貼力度,,加強對種糧成本的管控,更需要進一步加快農業(yè)產業(yè)化步伐和發(fā)展新型農業(yè)經營主體,,提高種糧的生產效率與市場競爭能力。
“科技是根本的出路,。”李建生認為,,品種、技術,、工程措施三管齊下,,再加以政策扶持,一定能夠提升我國玉米生產能力,,保障我國糧食安全和農業(yè)持續(xù)發(fā)展,。
陳化榜說:“從種子到生產,再到加工利用,,我國玉米產業(yè)正面臨一場‘革命’,。”(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