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農業(yè)部發(fā)布了關于下達2013年耕地質量保護項目資金的通知,,明確提出專項資金主要用于開展耕地地力調查評價、耕地質量監(jiān)測等方面的用途,。耕地質量下降的話題再次引起人們的關注,。
據農業(yè)部種植業(yè)管理司介紹,當前,,我國耕地既存在數量問題,,也有質量問題。從數量上看,,我國耕地面積18.26億畝,,人均不足1.4畝,;從質量上看,,中低產田占70%以上,耕地負載逐年加大,區(qū)域性退化問題日趨嚴重,。據全國耕地質量監(jiān)測結果顯示,,在東北黑土區(qū),耕地土壤有機質含量大幅下降,,每公斤平均含量26.7克,,與30年前相比降幅達31%,黑土層已由開墾初期的80厘米至100厘米下降到20厘米至30厘米,,很多地方已露出黃土,。同時,南方土壤酸化,、華北耕層變淺,、西北耕地鹽漬化等土壤退化問題日益突出,耕地質量下降給糧食穩(wěn)定生產造成一定威脅,,也給國家糧食安全問題敲響了警鐘,。
我國耕地基礎地力后勁不足、污染加重等問題也越來越嚴重,。中國農科院資源區(qū)劃所研究員徐明崗介紹,,糧食產量70%至80%應靠基礎地力,20%至30%靠水肥投入,,而我國耕地基礎地力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僅為50%,。中國農業(yè)大學教授張福鎖認為,化肥長期不合理施用,,會導致土壤養(yǎng)分失衡,,降低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直接影響耕地質量,。
造成我國耕地質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們對耕地的利用和管理不當,。
在農業(yè)生產中,農民大多使用小型農機具耕翻整地,,淺耕,、旋耕面積占到機耕面積的64%。由于長期頻繁淺耕作業(yè),,造成耕層變淺,,土壤物理性能變差,土壤有機質減少,,肥力下降,。同時,由于種植業(yè)比較效益低,,農民既缺乏能力也不愿在養(yǎng)地方面加大投入,,雖然知道過多使用化肥會降低農田質量,、污染水源,但為追求產量,,大多數農戶依然增加化肥使用量,。從現實情況來看,農業(yè)生產中有機肥推廣普遍較難,,無論是生產量還是使用量都非常小,。
針對耕地質量建設存在的突出問題,近年來,,我國對耕地質量建設投入和規(guī)模不斷擴大,。2012年,中央財政安排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資金8億元,,推廣應用秸稈還田腐熟,、綠肥種植、土壤改良地力培肥,、豆科作物接種根瘤菌等技術,推廣面積3700萬畝,。
農業(yè)部種植業(yè)管理司相關負責人表示,要從根本上改善耕地質量,,控制化肥過量施用,,還要多管齊下,采取綜合措施,,建立改善土壤質量的長效機制,。首先要完善法律法規(guī),積極推進耕地質量管理制度建設,,完善耕地質量監(jiān)測預警預報,、耕地質量定期調查等制度,建立耕地質量監(jiān)督管理機制,、耕地質量建設長效投入機制,,完善《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其次,,按照高標準農田建設標準,組織實施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規(guī)劃田間工程建設,,推廣應用地力培肥技術,;做大做強土壤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在南方稻田區(qū)大面積應用秸稈還田腐熟技術,,在北方地區(qū)大力推廣玉米秸稈機械粉碎還田腐熟技術,;采取綜合配套措施加大對退化耕地、新補充耕地及新建高標準農田土壤改良和地力培肥力度,。同時,,依托全國新增千億斤糧食生產能力農技服務體系建設項目,,建立和完善耕地質量監(jiān)測網絡體系,力爭到“十二五”末建成307個地市級耕地質量監(jiān)測區(qū)域站和3070個國家級耕地質量監(jiān)測點,,從而推動大規(guī)模旱澇保收標準農田建設,,不斷提高耕地綜合生產能力,,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產品有效供給提供基礎支撐,。(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