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大豆原產國,,我國栽培大豆的歷史非常悠久,,中國的大豆曾經享譽世界,,可以說,,大豆是我國重要的農作物,,對保障糧食生產安全有著重要意義。然而,,近年來,,我國的大豆市場遭遇劇烈波動,,進口大豆的數量迅速增加,對外依存度超過80%,。與此同時,,前不久農業(yè)部批準3種轉基因大豆進口,引起了社會上的廣泛關注與討論,。
國外大豆占據國內大部分的大豆市場,,國產大豆究竟能否守住最后的壁壘?我國的大豆產業(yè)究竟該何去何從?本期,來自國家大豆產業(yè)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韓天富研究員做客中國農業(yè)新聞網,,接受本報記者采訪,,他就我國大豆產業(yè)的發(fā)展與大家進行探討,帶我們一起走進大豆的世界,。
記者:目前國產大豆的自給率僅為20%,,形勢非常嚴峻,甚至有不少聲音質疑,,還有沒有堅持的必要?您怎么看待國產大豆目前的形勢?
韓天富:2012年,,我國進口大豆5838萬噸,國產大豆約1300萬噸,,自給率僅為20%,,形勢的確非常嚴峻。進口大豆比重過高,,不僅嚴重威脅我國糧食、油脂供給安全,,而且使飼料業(yè),、畜牧業(yè)、食品加工業(yè)受制于人,,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發(fā)展,。萬一出現進口大豆運輸通道受阻、貨源緊張,、價格急劇波動等特殊情況,,甚至會影響國家安全和社會穩(wěn)定。因此,,穩(wěn)定和適度恢復大豆種植面積,,不斷提高單產水平,保證國內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給,,保持油用大豆的生產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這一點必須堅持,不能放棄,。
我覺得認識國產大豆的形勢,,需要從消費和生產兩個方面來看,。
從消費的角度看,過去20年來,,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我國對植物油脂和飼用蛋白的需求量增加很快。大豆是糧食,、油料和飼料兼用作物,,市場需求量迅速攀升,供求缺口不斷擴大,。但由于我國發(fā)展大豆生產的空間有限,,只好通過大量進口大豆來滿足市場對大豆油脂和餅粕的需求,使我國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和加工國,。
客觀地講,,進口大豆對于滿足市場需求,改善人民生活,,平衡國際貿易是具有積極意義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面對進口大豆沖擊的不利市場環(huán)境下,,我國大豆生產的規(guī)模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并沒有萎縮,,而是明顯擴展;總產量不僅沒有下降,反而有所增加,。2005-2007年與1995-1997年進口大豆大量進入中國的時候比,,全國大豆種植面積增加15.4%,總產增加8.7%,。在四大糧食作物(水稻,、小麥、玉米和大豆)中,,大豆面積和總產量的增幅均居第二位,,僅次于玉米。2008-2010年,,全國大豆種植面積均在850萬公頃以上,,總產量保持在1500萬噸左右。大豆面積明顯下滑開始于2011年,,其主要原因是國內玉米價格較高,,效益好于大豆,擠占了大豆種植面積,。另外,,政策導向也有利于玉米等高產作物的發(fā)展,。
從總體情況看,,過去20年里,,我國大豆生產的規(guī)模是基本穩(wěn)定的。只要政策得當,,技術跟上,,保持和適度發(fā)展我國大豆生產是完全可以做到的。
記者:那么,,您認為國產大豆的出路在哪里?有什么對策?
韓天富:首先,,要準確把握大豆在我國農業(yè)生產和糧油供給中的重要地位,明確發(fā)展目標,。一是要保證食用大豆的完全自給,,二是要保持油用大豆的生產能力,三是要充分發(fā)揮大豆在農業(yè)持續(xù)發(fā)展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目前,,我們每年需要食用大豆1100萬噸左右,基本由國產大豆供給,。今后,,食用大豆的數量還會不斷增加,需要擴大生產規(guī)模以保證國內市場對食用大豆的需求,,同時,,積極拓展國際市場。
我國油用大豆市場基本上被進口大豆壟斷,,但我們在科研方面決不能放棄高油大豆品種的選育,,在生產方面也要保持一定的規(guī)模,以保持油用大豆的生產能力,,規(guī)避由于市場變化等因素產生的大豆油脂供應風險,。
大豆具有共生固氮的能力,化肥用量小,,有助于建立低碳高效環(huán)保的可持續(xù)農業(yè)生產體系,。目前,美國,、巴西,、阿根廷等既是玉米主產國,又是大豆主產國,。他們的玉米,、大豆單產高、生產成本低與實行玉米與大豆的輪作有很大關系,。我國農業(yè)要持續(xù)發(fā)展,,也要把大豆納入輪作體系。建議在東北北部地區(qū)實行大豆隔年輪作,,在東北中,、南部玉米主產區(qū),每種植2-3年玉米,,要輪作一次大豆,。在黃淮海冬小麥產區(qū),要每年或隔年種植夏大豆,。
第二,,在政策方面,建議將國家對糧食生產的扶持政策一視同仁地落實到大豆生產中,。目前,,扶持大豆生產的政策與玉米、水稻,、小麥等高產作物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第三,要大力加強大豆科研,,加快技術推廣,,提高農民素質和生產技術水平。需要注意的是,,要尊重農民選擇技術的權利,,讓中國農民和他們的外國同行一樣,有權分享世界新技術革命的成果,。這些年來,,美洲國家大豆生產中積極推廣輪作、免耕,、深松,、秸稈還田等技術,這些技術應用的條件之一是抗除草劑轉基因大豆品種的推廣,。我們國家也不能游離于世界科技進步的潮流之外,。
記者:前不久,農業(yè)部批準了3種轉基因大豆進口,,引起了很大的討論,,支持和反對的聲音都很強烈。那么,,到底什么是轉基因大豆?對人體究竟有沒有害?
韓天富:從1997年起,,我國進口大豆中轉基因的比例不斷升高,目前幾乎全部為轉基因品種,。因此,,農業(yè)部批準進口新的轉基因大豆,只是增加了可選擇的品種類型,并沒有改變進口大豆由轉基因品種一統(tǒng)天下的事實,。
大豆約有5萬個基因,,不同品種之間可能有成百個甚至上千個基因是有差別的。在常規(guī)育種過程中,,通常把2個品種雜交,把父本的所有基因導入母本,,這些基因在雜交分離世代重新組合,,經多代自交純合后形成很多類型,經過高強度選擇后保留我們需要的類型,,就是新的品種,。這種育種方法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費事費力,。
轉基因技術則是在知道基因功能的前提下,,把目的基因通過生物技術方法轉移到大豆的基因組中來,實現定向育種,。以進口大豆中比例最高的抗草甘膦品種為例,,它就是通過把微生物中的抗草甘膦基因CP4EPSP導入大豆,使大豆具有了抵抗草甘膦這種除草劑的能力,。噴灑草甘膦后,,轉基因大豆存活,而絕大多數雜草都死了,。這樣,,除草過程就十分簡單了。
所有動植物基因的化學成分都是脫氧核糖核酸,,即DNA,。DNA是由4種核苷酸組成的,核苷酸中起關鍵作用的部分是堿基,,共有4種,,即腺嘌呤、鳥嘌呤,、胞嘧啶和胸腺嘧啶,,它們相當于書寫DNA遺傳密碼的文字。這種文字要翻譯成蛋白質才能發(fā)揮作用,。在活體植物中,,DNA攜帶遺傳密碼,指導蛋白質合成,,維持生命的鮮活,。但當植物死亡或變?yōu)槿撕蛣游锏氖澄飼r,DNA會被降解為核苷酸,進一步分解為核苷,、糖類,、有機酸等,蛋白質則降解為氨基酸,。它們都可以被腸道吸收,,成為人類和動物的營養(yǎng)。不管是植物原有的基因還是轉進去基因,,從化學本質上都是相同的,,都是可以被消化、吸收的,。
有人擔心吃了轉基因大豆現在沒事,幾十年以后可能會對人體產生影響,,這種擔心是完全沒有科學根據的,。目前推廣的轉基因大豆,都經過了嚴格的安全評價,。全世界60多億人口吃了十幾年,,沒發(fā)現一例有確切證據的致病、致畸,、致死事件,。
記者:現在有一種聲音,,認為引進轉基因大豆會導致國產大豆市場更加萎縮,,您對此怎么看?
韓天富:從進口的角度看,,允許新的轉基因大豆進入我國市場客觀上增加了選擇余地,,沒什么不好,。從生產角度看,,我國目前還沒有引進國外轉基因大豆進入生產領域,也沒有批準我國自己研發(fā)的轉基因大豆應用于生產,。
關于我國是否應該種植轉基因大豆品種的問題,社會上有不同意見,,需要從科學和經濟的角度上加以認真論證,。在這方面,我認為不僅要尊重一部分消費者愿意購買非轉基因大豆產品的權利,,也要尊重另一部分消費者愿意購買廉價的轉基因大豆產品的權利,,同時還要尊重農民自主選擇品種和技術的權利。具體一點說,,2012年,,我國一共花費349.88億美元購買外國轉基因大豆,其中從美國進口大豆為總進口量的37%,,價值130億美元,,超過波音飛機,成為美國對華出口價值最大的單項商品,。從巴西進口的大豆數量更多,。在這種情況下,大量外匯給了外國,,而本國農民卻不能采用這種技術,這種“準吃不準種”的做法對中國農民來說是公平的嗎?
記者:您曾經提到,,我國發(fā)展種業(yè)生物技術刻不容緩,,其目前發(fā)展是什么狀況?
韓天富:生物技術的潛在用途十分廣泛,是未來大國競爭的核心技術,,是蘊藏著巨大潛力的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
我國人口多,資源短缺,,在糧食,、醫(yī)藥、能源,、環(huán)境等領域面臨的許多挑戰(zhàn)都需要通過發(fā)展生物技術加以解決,。在農業(yè)領域,培育優(yōu)質,、高產,、多抗、高效的品種,,就需要種業(yè)生物技術,,包括轉基因技術和分子標記選擇技術。這幾年,,世界種業(yè)生物技術的發(fā)展十分迅速,。據統(tǒng)計,2012年全球28個國家共種植轉基因作物1.703億公頃,,包括歐盟和日本在內的57個國家和地區(qū)批準進口轉基因產品用于食品和飼料加工,,相關區(qū)域的人口已占世界總人口的3/4以上。以大豆為例,,2012年,,全世界轉基因大豆種植面積占大豆總面積的81%。在1996-2012年的16年間,轉基因大豆為農民增收320億美元,,2012年達39億美元,。
除美國繼續(xù)一枝獨秀外,巴西,、阿根廷,、印度等國在種業(yè)生物技術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我國來說,,從種業(yè)生物技術入手,,大力發(fā)展生物技術產業(yè),不僅關系到產業(yè)升級的問題,,而且直接影響我國在亞洲和世界上的地位,。
記者:國產大豆的道路走得非常辛苦,為支持其健康發(fā)展,,大豆產業(yè)技術體系做了哪些工作?
韓天富:國家大豆產業(yè)技術體系是首批啟動的10個現代農業(yè)產業(yè)技術體系之一,。體系成員包括來自全國10個科研院所及8所高等院校,分屬育種,、植保,、栽培與土肥、農機,、加工及產業(yè)經濟等6大領域的26位崗位科學家,,以及分布在全國20個省(市、自治區(qū))大豆產區(qū)的30個綜合試驗站,,并在330個示范縣建立了大豆新品種,、新技術示范基地,全面覆蓋北方春大豆區(qū),、黃淮海流域夏大豆區(qū)和南方多作大豆區(qū),,形成了技術研發(fā)、集成與示范推廣的網絡,。
體系啟動5年多來,,緊密圍繞主產區(qū)大豆生產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重點開展技術研發(fā)和服務工作,在東北大豆—玉米輪作技術,、黃淮海免耕播種技術,、南方間套作技術等重大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明顯進展。同時,,積累產業(yè)數據,,摸清產業(yè)家底,開展關鍵性技術問題的聯合攻關,,培養(yǎng)青年科技骨干,,為大豆產業(yè)發(fā)展積累了后勁,。(生物谷 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