錳作為重要的礦產資源,,除了被廣泛應用于印染,、造紙,、電池等多個領域,還要用于補充土壤及飼料中的錳元素,。但由于中國的錳礦80%以上是平均含錳低于20%的貧礦,,難以開發(fā)利用,因此大量的錳資源都要依靠進口,。近日,,中科院在開發(fā)利用錳資源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他們研發(fā)出以微生物還原法生產錳行業(yè)基礎原材料,,可以使大量已被廢棄的貧錳礦得到開發(fā)利用,。
用傳統(tǒng)技術分解生產錳,必須使用含錳量25%以上的高品位錳礦為原料,,并且要在800度高溫下進行反應,,能耗大,污染重,。中科院最新研發(fā)的微生物還原浸出技術,,可以充分利用含錳20%以下的低品位錳礦作原料,而且反應也是在常溫下進行,,能耗大幅度下降,。
中科院生化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創(chuàng)新項目組長李浩然說:“ 我們利用這項技術,可以將原來不能利用的低品位錳礦進行利用,,每年可以利用掉60萬噸左右,。”
用原來的技術制造錳原料,我國高品位錳礦資源只能利用20年到30年,,利用微生物還原技術后,,我國現(xiàn)有的錳礦儲量可以延續(xù)使用100年。由于能耗大幅降低,,每噸的生產成本也能從原來的2000元人民幣減少到16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