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5種病態(tài)解析
看著像天使一樣的寶寶,,沒有媽媽不感到無限幸福!但是有些狀況卻讓驚慌感取代了幸福感,,尤其對新手媽媽來說,,因是第一次遇到,,驚慌指數(shù)更是大幅提高,。若能在事前多閱讀相關資訊,,或許可以不會那么緊張,。
以下是寶貝在出生一個月內容易讓媽媽緊張的5種狀況:
1 新生兒黃疸
“Baby的皮膚和眼睛怎么看起來黃黃的?是不是有黃疸啊?”“小Baby的黃疸指數(shù)偏高,,需要讓他留院接受照光治療……”
新生兒科主治醫(yī)師林怔慧解釋,當胎兒在母體內時,,血液中所代謝的膽紅素會經(jīng)過胎盤到母體,,通過媽媽的肝臟幫忙處理,剛剛脫離母體,,寶寶的肝臟還無法立刻自己處理膽紅素,,無法順利代謝,而引起皮膚,、眼白泛黃,,這就是“新生兒黃疸”的產(chǎn)生,。
林怔慧醫(yī)師說,“黃疸指數(shù)”通常在出生第三四天開始上升,,第七八天慢慢降下,。黃疸分為兩種:
1。生理性黃疸:如果黃疸指數(shù)在正常范圍(12毫克/分升)內,,并不需要做特別治療,。但仍需觀察寶寶的狀況,如吃得好,、體重正常增加,、大小便正 常(大便顏色參照 “嬰兒大便卡”3、4,、5號),、小便顏色清澈(無青、褐色物質),,媽媽就不用太擔心,,正常足月兒黃疸于一至兩周內就會消退。
2,。病理性黃疸:指數(shù)偏高(15毫克/分升以上)時則需要治療,,通常會給予照光療法,極少數(shù)狀況下才需要換血處理,。她補充,通常在出生后 24~48小時內即出現(xiàn)黃疸者,,且五六天后數(shù)值仍在15~17以上;足月兒黃疸超過2~3周;早產(chǎn)兒黃疸超過3~4周;都是病理性黃疸的表現(xiàn),,最好送醫(yī)檢 查(搭配新生兒篩檢的結果),查明原因并給予適當治療,。
由于有的寶寶需要留院接受治療,,難免碰到婆婆埋怨媳婦“怎么生的”,對比林怔慧醫(yī)師就會告知“東方人易有黃疸”,,減少婆婆的埋怨,。有的媽媽則不 舍得與寶寶分開,而有種“心碎的感覺”,,這就只能請媽媽暫時忍住思念了!哺喂母乳的媽媽則可擠出奶水,,帶到醫(yī)院,一樣能讓寶寶喝到母乳,。
2 體重比出生時降低了
“為什么Baby的體重比出生時還低呀?”“看她吃得不不錯呀!”“喂奶的量到底夠不夠呀?”
寶寶出生后的體重比出生時還低,,這是正常生理性的脫水,特別是在出生后一周內比較明顯,,一般減少的程度為出生時體重的5%~6%,,之后會慢慢回升至出生時的體重,。若減少了7%~10%,就需要觀察是否有其他異狀,。
特別是評估是否進行了“適當?shù)牟肝?rdquo;:如喝奶量,、寶寶的吸吮狀況、次數(shù)是否合適等,。因為喝奶量不夠每日所需熱量的話,,體重自然無法增加。
喝配方奶的寶寶比較好觀察每天喝了多少奶量,,母乳寶寶就需要媽媽用更大的耐心與寶寶一起努力培養(yǎng)默契,,盡可能讓寶寶待在媽媽身邊,也就是母嬰同室,,并依照寶寶的需求喂奶,,相信體重很快就能回升!
哺乳媽媽加油!
“有黃疸的新生兒該不該喝母乳?”致力推廣哺喂母乳的林怔慧醫(yī)師指出,如果確定是與喝母乳有關的黃疸,,在一個月內會有所改善,,并不需停止哺喂。 但很多時候是寶寶剛出生的前幾天,,還未與媽媽建立良好的默契,,而造成喝奶量不夠,使得體內熱量不足,、水分不夠,,這不但易使黃疸指數(shù)上升,也會讓體重減少程 度增加,。她說,,如果能符合哺喂原則:產(chǎn)后情況許可下及早開始讓嬰兒吸吮,母嬰同室并能依其需求喂食,,黃疸與體重問題都可迎刃而解,。林怔慧醫(yī)師強調,根據(jù)研 究,,母乳寶寶的黃疸發(fā)生率不會比配方奶寶寶來得高,。但依照當前的生產(chǎn)流程,往往哺喂的時間已是產(chǎn)后兩小時,,錯過了嬰兒學習含乳的黃金期(產(chǎn)后半小時至2小 時內),,這時正是寶寶的熟睡期,想要順利哺乳是事倍功半,,加上新生兒的胃容量小(十幾亳升),,每次間隔一兩小時就要喝一次,若不是母嬰同室的話,很難在寶 寶一哭要喝奶時就能親自哺喂,,所以,,母乳寶寶在初期的體重增加速度似乎較慢。不過,,當母子雙方建立默契時,,即無須擔心寶寶是否喝不飽。哺喂母乳很辛苦,,但 看到孩子壯壯的模樣,,再多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3 新生兒篩檢出現(xiàn)偽陽性
“請問是×××嗎?你家寶寶的新生兒篩檢結果出來了,甲狀腺功能低下癥這項數(shù)值偏高,,請您盡快帶寶到醫(yī)院復查……”“怎么會這樣?能不能治?以后是不是要一直打針吃藥……”
當父母接到篩檢中心來電告知“新生兒初檢結果出來了,,有些結果是陽性,須回出生醫(yī)院或指定醫(yī)院接受復查”,,心中必然忐忑不安,。林怔慧醫(yī)師說,針 對幾種可在新生兒階段加以治療的先天性代謝異常疾病,,新生兒篩檢是維護寶寶健康的第一道防線,,由于這些疾病的早期癥狀不明顯,經(jīng)常在超過有效治療期限后才 檢查出來,,而錯過了治療的黃金時間,。不過,這些疾病的發(fā)生率低,,而且還只是初檢結果,,所以媽媽也不必太過擔心,,等復查后拿到診斷結果再做打算,。”
媽媽會緊張的原因,往往誤以為初檢結果就是最后的診斷,,加上網(wǎng)絡信息豐富,什么資料都有,,不免就開始胡思亂想而憂慮不已,。因此,林怔慧醫(yī)師建議,,若接到復查的通知,,請父母務必盡快帶寶寶回醫(yī)院接受復查,才是最好的做法!
4 出現(xiàn)心雜音
“醫(yī)生說寶寶有心臟雜音,,是不是有心臟病啊?”“哇!有心臟雜音,,是不是要手術?”
心臟有雜音,是心臟異常的癥狀之一,,但對剛出生的寶寶而言,,因為從胎兒循環(huán)轉換到靠自己的心肺循環(huán),,血流易有漩渦而出現(xiàn)雜音,這種常見于新生兒身上的“功能性雜音”會慢慢改善,,在日后的健康檢查中,,兒科醫(yī)師也會持續(xù)觀察。
林怔慧醫(yī)師指出,,有的寶寶可能真的是心臟結構出了問題,,通常會在滿月后安排做心臟超聲波,主要是出生后的前幾天,,肺動脈導管仍未關閉,,會影響檢 查結果。她說,,如果寶寶臉色紅潤,、哭聲中氣十足,媽媽就不需要太擔心了!但是寶寶若有其他異常,,如活動力差,、發(fā)紺,就要及時做超聲波檢查了,。
5 長疹子
“寶寶的臉上怎么有一顆一顆的疹子?咦,,耳朵上也有,怎么回事啊?”“寶寶的臉上長疹子,,要不要擦藥?”
林怔慧醫(yī)師表示,,常見的新生兒皮膚問題有以下四種:
1。毒性紅斑:在出生后兩到三天,,若在軀干上出現(xiàn)紅紅的斑點,、丘疹、水皰,,甚至是膿皰,,并沒有明顯的癥狀,約1周后消失,,但也可能持續(xù)到3周之久,。
2。脫屑:新生兒皮膚最上層角質層發(fā)育不完全而易脫落,。
3,。栗粒汗疹:長在下巴或鼻頭處帶有白色針頭大突起的疹子,主要是由于皮脂腺阻塞造成,,幾周內會自行消失,。
4。痱子:因為怕寶寶冷而包了很多衣物時,就容易生痱子,,尤其在冬天,,寶寶更容易長痱子。她建議,,幫寶寶穿衣服要適量,,若穿太多而長疹子也不好,通常比大人多穿一件即可,。
林怔慧醫(yī)師建議,,寶寶皮膚若有以上狀況,洗澡時僅用清水即可,,洗完后再抹上薄薄一層凡士林或嬰兒護膚膏,,以保護脆弱肌膚。但如果在一兩周后,,皮膚問題仍未見改善,,可到小兒科就診,看有無其他異常,。
(實習編輯:劉茵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