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滋有味的舶來玩具
陳展紅
日本的傳統(tǒng)游戲有兩類,一類是本國民間流傳下來的,,一類是很久以前從國外引進并一直傳承下來的,,其中有不少來自中國,,但又有不少變化。
癡迷“抽陀螺”
在國內,,“抽陀螺”這個游戲對中年人來說還不算陌生,,但現(xiàn)在的孩子就很少有人知道了。而在日本,,這個游戲卻是每個孩子都要玩的,。這里的玩法和國內不太一樣。最基本的玩法是把一根繩子繞在陀螺上,,用手將它甩在地上,,讓它轉起來。此外還有很多更高難度的玩法,。幼兒園里,,老師就經(jīng)常帶孩子們玩這個游戲,而且還成為了課程的一部分,。那段時間,,女兒對這個游戲很癡迷。每天除了在幼兒園里練習,,還把陀螺帶回家練習,。后來,在學校的才藝展示會上這個游戲竟然成了她的表演項目,。她不但能夠成功地把陀螺甩在地上穩(wěn)穩(wěn)地轉起來,,還能把陀螺準確地甩到一個小盤子里轉起來。最精彩的是用繩子把在地上旋轉的陀螺托起來放到小盤子里繼續(xù)轉,。
類似的傳統(tǒng)玩具和游戲不只在幼兒園和學校里有,,社會上為孩子舉辦的各種活動中也都有這些游戲。我?guī)畠簠⒓舆^兒童館舉辦的兒童節(jié)游藝活動,,其中有一個區(qū)域就是傳統(tǒng)玩具和游戲專區(qū),。工作人員和志愿者在那里耐心地教孩子們這些游戲的玩法。博物館還舉辦過各種傳統(tǒng)游戲玩具展覽呢,!
自己做風箏
日本的風箏也和中國的類似,,只是圖案設計有很多不同,有很多日本民間的傳統(tǒng)圖案,。不過有一次我在商場里看到一位風箏藝人在現(xiàn)場手繪風箏,,他竟然畫了很多鐘馗,他還告訴顧客們這是來自于中國民間傳說中的人物,。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們從幼兒園開始就自己制作風箏。老師帶著他們把塑料垃圾袋剪成適當?shù)男螤睿嬌献约合矏鄣漠?,再用塑料吸管做骨架,,拴上線,就拽著滿院子跑了,。
有些游戲是和節(jié)日相關的,。過新年的時候,很多成人都玩一種叫作“百人一首”的紙牌,。玩的時候,,先由一個人唱出一首古詩的前兩句,其他人找出寫有這首詩的下兩句的牌,。這個游戲難度很大,。小孩子們玩的字牌雖然形式相同,但簡單多了,。在幼兒園里,,老師唱牌,內容都是孩子們熟悉的簡單的句子,。孩子們辨別出她說的第一個字母,,然后看誰先找出來。不少孩子就是在這種游戲中學會了日文最基本的字母,。
沙包成了工藝品
日本人也玩沙包,,日文叫“手玉”,顧名思義,,是用手玩的,。玩的方法也有很多。有趣的是,,在日本,,“沙包”不只是一種玩具,漂亮的沙包已經(jīng)成為一種工藝品,。我和女兒參加過一個母親俱樂部舉辦的新年游戲會,。會上,,媽媽們帶著孩子們玩了很多老游戲,。其中就有丟沙包。我還見到了一種據(jù)說是江戶時代流行的“投扇”游戲——參加游戲的人持一把打開的紙扇,,擲向前方的一個目標,,看誰的命中率高。
德國:和孩子一般見識
程丹梅
決不讓著孩子
德國的游戲有一個傳統(tǒng):能夠同時調動起大人和孩子的興致,,使他們都能沉浸其中,,能夠讓孩子開動腦筋,教他如何與他人合作,更重要的是教孩子能夠承受失敗,。
比如,,德國有一種傳統(tǒng)玩具叫作“人啊,別生氣”,。它有些像中國的跳棋,,可以由兩個或者三四個人一起玩,每人只有4個棋子,,先各自站在自己的出發(fā)點,,由最小的先擲骰子,骰子上有多少點數(shù),,棋子就走多少步,。按順時針方向,其他人紛紛投擲骰子,。后來者的棋子如與你的正好相撞時,,你的骰子就必須打道回府。運氣好的一直能順利通過其他人的家門口而不被遣送并最終回到自己的保險塔中,。當然,,這里有運氣的因素,但也需要動腦筋,。我的德國先生小時候和他父母,、哥哥玩這個游戲,現(xiàn)在和我們孩子玩,。而且這種玩具方便之處是旅途中也可以玩,。我們乘坐德國漢莎航空公司的飛機時,頭等艙上常常發(fā)給孩子們類似的玩具,,讓我們和孩子在漫長的旅途中能放松地做一番游戲,。不過,德國家長和孩子玩時,,往往是不會讓著孩子的,,不能為了哄孩子高興而一味地讓步。不少家長會在玩前這樣說:我們開始玩了,,但是必須先說好,,輸了不能胡鬧,否則下次就不再玩了,。
另外一種游戲叫“積分骰子”,,可以從孩子認識數(shù)字時就開始玩。它由5個骰子和1個杯子組成,。先將5個骰子放到杯子里,,然后將骰子撒在桌子上,,如果5個骰子的點數(shù)都一樣的話,得分最高,。此外還有大馬路(點數(shù)為12345)和小馬路(點數(shù)中有1234或者2345)的分也會比較高,。
沖淡旅途中的不快
在德國,最普遍,、最簡單的傳統(tǒng)游戲叫作“記憶翻牌”,。游戲可以有各種主題,比如動物,、城市,、地球等,每一個都有兩張同樣的卡片,,幾十張卡片混在一起,,背面朝上擺出來,每人一次只能翻兩張卡片,,運氣好了,,能正巧是一對兒。如果兩張卡片不同的話,,就要重新扣過去,。所以,別人翻過什么,、自己翻過什么都要記住,。這樣,就能憑記憶將同樣的卡片找出來,。這個游戲各個年齡段的小朋友都很喜歡,。記得我們和另外兩家德國朋友一起到丹麥和挪威度假時,每家都帶了一個大塑料箱子,,里面裝滿了各種自認為奇特的游戲,。因為那時各家孩子的年齡參差不齊,所以,,其中玩得最多的就是“記憶翻牌”和“人啊,,別生氣”游戲。有了游戲,,大人孩子在雨天里不用因為無法登山而抱怨了,,度假別墅里大人和孩子們也都更開心。
傳統(tǒng)游戲大組合
在游戲產(chǎn)品方面,,德國的RAVENSBURGER公司可以說是德國最著名的公司,。它們不僅有單獨的兒童游戲玩具,,而且還開發(fā)組合傳統(tǒng)游戲玩具,,比如它們會將幾種傳統(tǒng)游戲設計在一個大盒子里,,寫上“家庭游戲”,里面有“記憶翻牌”,、“人啊別生氣”,、“米卡多棍”等游戲玩具。結果,,這個游戲盒一下子成為了市場上的搶手貨,。
在游戲觀念上,我感覺中國和西方人略有不同,。中國的家長只把游戲當作是給孩子玩的,,是啟發(fā)智力的,與自己無關,,因此也很少參與,。而西方人把游戲當作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內容,他們從不覺得那只屬于孩子,,也從沒有大人不與小孩子做游戲的觀念,。他們玩時很投入,甚至會和小孩子爭奪勝利的果實,。其實,,沒有了真玩的情趣,就會有大人不與小孩子一般見識的想法,,自然也就一邊倒了——假裝玩,,讓孩子取勝。這是西方家長最反對的行為,。
記得有一年圣誕節(jié),,我先生和孩子就坐在圣誕樹下一點一點地與爺爺和伯伯們一起組裝成了一個龐大的海盜船,然后他們就開始了在海上的找寶游戲,。又是一年圣誕,,他們又一起組裝了一個騎士城堡,然后就利用玩具中的各種小配件開始了想象中城堡里的生活,。這樣的游戲真是大人和孩子有樂同享,。
中國:留在記憶中的“城南舊事”
湯 蕾
滾鐵環(huán)、踩高蹺,、抖空竹,、丟沙包、踢毽子,,每當想起這些酣暢淋漓的童年游戲時,,心里總免不了有一種甜甜的味道。那是一段可以在“原始”和“粗獷”中自由穿行的,、純粹的童年,!
而今,,當我們一步步地走向富裕的時候,很多傳統(tǒng)游戲也和時間一起被丟在了那個年代,。
只能在電視里看到了
而今,,滾鐵環(huán)、踩高蹺等游戲已經(jīng)是難得一見的了,。偶爾,,在有關追憶傳統(tǒng)民俗的電視節(jié)目中,或是春節(jié)的廟會上,,可能還會見到它們的影子,。前些天,我?guī)е鴥鹤拥焦珗@玩的時候,,很幸運地看到一些老年人聚在一起正在抖空竹,,我很興奮。本以為孩子也會饒有興致地停下來觀看,,可是他卻對此并不感興趣,,嘴里還念叨著要去坐碰碰車。結果可想而知,,一次很好的“傳統(tǒng)教育”的機會算是泡湯了,。
像沙包、毽子,、風箏這類東西現(xiàn)在還是常見的,。只不過它們都已經(jīng)被擺上了展架和貨架。而我們那時候都是親自動手制作的,。找來幾塊沒用的小布頭,,一針一針地縫得很細密。而且還要研究怎樣讓沙包變得更美觀,,比如縫的時候,,是將布的里面連接起來,最后只剩一個很小的口,,從口的位置把布都掏出來,,再放入玉米粒、黃豆粒等,,最后很結實地把小口縫上,。最初,我不懂這個,,只知道把所有的布一一連起來就行了,,最后那個包做出來活像個“張飛”,每個棱角都翹著,。后來,,我不惜犧牲了5分錢的糖豆才從姐姐那里討得“秘笈”,。其實,毽子和風箏也是一樣,。在自己制作的過程中,就已經(jīng)開始享受游戲的快樂了,。
中看不中玩
前兩天,,我兒子總是喊著要和爺爺下棋。于是,,我買來了跳棋和軍棋,。婆婆告訴我軍棋家里就有。于是,,老人家從書柜下面拿出來好幾個盒子,。有斗獸棋、五子棋,,還有軍棋,。斗獸棋是圓圓的、木質的,,看起來像一枚枚圖章,。上面的動物圖案像一個個原始圖騰,需要仔細看才能分辨出來,。婆婆說那是我老公小的時候花2毛錢買來的,。看著孩子的小手很專注地擺弄著爸爸兒時的玩具,,仿佛時光在這里交匯起來,。
說到抽陀螺,我總覺得有幾分搞笑,。說實話,,我只是在自己剛剛能記住事情的時候,在外婆家見到過,,是木質的,,下面尖尖的。后來,,當我大起來可以玩了,,這東西也找不到了。以后再也沒見過,。有一天帶兒子去吃麥當勞的兒童套餐,,所附帶贈送的小玩具形狀酷似陀螺,不同的是它是塑料制成的,,抽陀螺的繩子也變成了塑料制成的小釬子,??粗@小陀螺,我不免有些感慨……
有時候,,我想,,和孩子們相比,我們是幸運的,,至少我們還有很多傳統(tǒng)可以回憶,。
看完這幾位來自不同國度母親對游戲的介紹,我們感到驚訝:這么多中國的傳統(tǒng)游戲在自己身邊看不到,,卻被別的國家的孩子和家長玩得津津有味,?表面看是孩子更喜歡玩碰碰車,它的背后可能是成人的親子觀念和育兒文化使然,。
趁著兒時的記憶還在,,抄起那些被塵封的沙包、鐵環(huán),,投入地和孩子玩一場吧,!
(責任編輯:郭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