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相處
小明已經(jīng)5歲了,,在家里,,父母叫他做事情時常常會這樣說,“去把杯子拿來”,,“把報紙拿來”,,“趕快去彈鋼琴”。雖然有時候小明很愿意去做這些事情,,可是每每聽到這樣的話,,反倒沒有動力了。
點評:“把杯子拿來”和“幫媽媽把杯子拿來”兩句話,,在成人聽起來差不多,,但孩子的感受卻會有很大的不同。孩子雖小,,但同樣不喜歡命令式口吻,,喜歡受人委托。所以,,每當父母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時,,作為孩子的養(yǎng)育者,如果總是難以忘記自己“教育者”的角色,,就會在和孩子溝通時難以保持平等的地位,,“你要”、“你應(yīng)該”,、“你不能”等詞語會常常掛在嘴邊,,其結(jié)果是家長談得越多,就越可能說一些不該說的話,,這樣,,孩子就漸漸失去了與家長交流的愿望。
學(xué)會傾聽孩子
3歲的小新是家里的小皇帝,,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十分寵愛。小新的愛好是看圖畫書,,等爸媽回來,,他就要手舞足蹈地跟父母匯報“讀后感”,但由于他說話不清楚,、表達吃力,,爸爸往往聽到一半就看報紙去了,任由小新自說自話,。
點評:父母在與孩子溝通時候,,往往只顧自己“暢所欲言”,,這其實是在堵塞孩子的耳朵或讓他們閉嘴,發(fā)展下去就會演變成為最常見的錯誤——說教,。孩子也有渴望交流的愿望,,他們也希望自己的話能被好好傾聽。
每當孩子跟父母說話時,,父母應(yīng)盡可能放下手頭上的事情,,全神貫注地聽孩子說話,這能讓孩子覺得父母很在意聽他說話,,孩子感到受到尊重和鼓勵,,會很愿意說出自己心里的感受。
勿以親友做對比
“你看,,隔壁的小濤都會做100以內(nèi)的加減法了,,你還什么都不會,你怎樣才能趕上人家???”“樓下的那個妮妮實在太不像話了,去年讀一年級以來,,數(shù)學(xué)從來沒考及格過,,將來你可別這樣。”讀大班的小菲現(xiàn)在最怕聽到媽媽提小濤,、妮妮,,原來大家常常在一塊玩,可是自從聽了媽媽的嘮叨,,她都不知道自己還要不要和他們一塊玩了,。
點評:兒童由于抽象思維尚處于發(fā)展階段,所以在告訴孩子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的時候,,不要給他們一個籠統(tǒng)的“好孩子”、“壞孩子”的概念,,而應(yīng)該具體和清楚,,更多時候還需要一個樣本。不過,,這個樣本最好是從故事書,、動畫片、文學(xué)典籍中尋找,,會比較穩(wěn)妥,。父母若是以親戚朋友為例,恐怕會為自己的孩子將來建立人際關(guān)系制造難題;另一方面,,父母片面的評價會無形中傷害到其他人。
辣媽推薦:寶寶說臟話可怎么辦,? 對付粘人孩子有技巧
新媽咪慎對產(chǎn)后“第一次” 訣竅:讓理發(fā)成為一種游戲
精彩熱文:從孕期造型透視明星性格 單親家庭長大的20位明星[組圖]
責任編輯:周奕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