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作為父母,你不想讓自己的孩子在小朋友中間沒面子,,使他因為沒有那些在孩子中間流行的東西而被小朋友排斥;
另一方面,,你肯定也有自己的安排和打算,給自己的孩子買多少和買怎樣的玩具,,都是自己家的事,,你肯定會因為這樣那樣的原因而不能或者不想給孩子買某些東西。
那么,,到底應該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呢?
矛盾一:如果經濟力量不能滿足孩子的要求
“我也想要一件有米老鼠的衣服,。幼兒園里的小朋友都有這樣的衣服!”雖然兩個星期前剛買了一件新衣服,5歲大的玲玲還是想要一件更新的,。她的理由是:“蘭蘭有一件這樣的衣服,,思思也有!”
最后,,玲玲取得了勝利,,雖然玲玲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薪階層,還是給她買了這種價值不菲的名牌童裝,,而他們自己急需要買的東西就只好再一次推遲購買……
盡可能地滿足孩子所有的物質需求,,這是許多家長所追求的,即使有時候孩子的要求超過了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但心理學專家認為,,這樣做對家長和孩子都不好。
一方面,,這會增加家庭的消費壓力,,而且這種壓力從孩子進幼兒園開始,一直到他念小學和中學,,都不會停止;另一方面,,這會讓孩子養(yǎng)成錯誤的金錢觀念,使他長大后也無法合理調整自己的經濟狀況,。
因此,,專家建議:如果孩子提出了超出家庭經濟承受能力的要求,較好的辦法是直接對孩子進行解釋,,告訴他你沒有足夠的錢給他買這些東西,。這個道理三歲的孩子就已經可以理解了。
特別需要強調的是,,你的想法在這種情況下往往起到決定性的作用,。所以,你首先自己要明白,不能承受某些物質上的消費并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這與個人價值也沒有任何的關系,。如果你能夠把這種自信心傳教給孩子的話,那么遇到這種情況,,你和孩子更容易達成共識,,而你也會從孩子那里得到理解和支持。
矛盾二:如果孩子只是想要一些小東西
小洋的媽媽一直規(guī)定小洋不能帶巧克力和糖果去幼兒園,,但是現(xiàn)在,,4歲的小洋每天早晨都吵著要帶一種做成動物形狀的巧克力去幼兒園,因為“其他小朋友的爸爸媽媽都給他們買,,而且都讓他們帶到幼兒園里去”,。
雖然你有很多理由拒絕孩子提出的一些要求,但往往會由于其他孩子的行為,,而不能確定自己的做法是否正確,。遇到這樣的情況,是應該制止孩子還是妥協(xié)呢?
這時,,你最好和一些與你有相同感受的家長和老師交流一下,,從而了解是否真的只有自己的孩子與其他孩子不同,或者是否真的只有你一個人禁止孩子這么做,。因為孩子往往用其他孩子都這樣的說法作為“要挾”你的手段,。所以,如果可能的話,,你可以和同班孩子的家長聯(lián)合起來,,大家一起訂出一些規(guī)則,比如禁止孩子在幼兒園里吃甜食等等,。
如果你無法與其他家長一起達成某種協(xié)議,,那么你就要自己做出選擇,到底是拒絕還是妥協(xié),。不過,,專家認為:即使你拒絕孩子的要求是非常有道理的,也要把原因向孩子解釋清楚,,并且要堅持到底,,哪怕是孩子非常生氣或極力反抗。
矛盾三:如果孩子一定要立即得到某些東西
多多在吃晚飯時突然對媽媽說:“我想要一雙會叫的鞋子!”媽媽就說:“那好呀,,到你生日的時候,,我就給你買。”多多卻又吵又鬧:“我不要等到生日,,別的小朋友都有了,,我今天就要,。”
這段簡短的對話表現(xiàn)了很多孩子典型的做法:他們如果想要什么東西,就一定要馬上得到,。專家認為:如果孩子要的只是一些小東西的話,,家長可以屈服,馬上給孩子買;如果孩子想要的是比較昂貴的東西,,那么家長一定要制止,,即使是家里經濟條件允許。
作為父母,,你當然先要了解一下,,孩子提出這個要求有沒有特殊的原因。如果確實幼兒園里的小朋友們都穿上了會叫的鞋子,,只有多多沒有,,他當然希望自己也能馬上穿著一雙這樣的鞋子,與小朋友們一起玩,。
但你要讓孩子知道,,并不是所有的愿望都能夠實現(xiàn)的,并讓他學會對他的愿望進行調整和等待,,比如不買會叫的鞋子而買一雙類似的旅游鞋或者等到生日的時候再買等等,。這樣,孩子得到他所希望的東西后就會倍加珍惜,。
有些孩子常常過了幾天或者幾個星期,,就忘了他現(xiàn)在想要的東西或者已經改變了想法,,如果你總是一味地滿足孩子的愿望,,讓他得到任何他想要的東西的話,孩子的需求往往會更加沒有節(jié)制,,而且永遠不會感到滿足,。
(責任編輯:梁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