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寶寶生氣時打人,,有的寶寶高興時打人,,有的寶寶不僅打人還咬人,,有的寶寶既打小朋友又打爺爺奶奶……如果養(yǎng)成習慣,,他將來怎么與別人友好相處呢?父母真為寶寶的這種“暴力”行為擔心呀!
不滿3歲的寶寶打人,其實是用這種攻擊性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愿望或感情,但認為“孩子小,,不懂事,,大了自然就會改”的說法是完全錯誤的,幼兒期“打人”的習慣會影響寶寶一生!曾有心理學家對600名受試者進行了長達22年的追蹤研究發(fā)現,,無論男性還是女性,,3歲半時的攻擊性記錄能有效地預測成年以后的攻擊性行為。所以,,寶寶攻擊性的強弱將對他的一生產生影響,,當小寶寶第一次有攻擊性行為時,父母就要想方設法來制止他,,因勢利導來消解他的攻擊性行為,,當出現不同的原因時,我們來看看具體應當怎樣做,。
一,、寶寶愛打人 誤會了家長的“稱贊”
寶寶快17個月了,每當寶寶與家人或鄰居玩得高興時,會突然舉起小手打人家的臉,,打得叭叭響,躲都躲不過,??此囊馑迹膊皇潜磉_不滿,,也不是挑釁,,那是什么意思呢?
孩子9月齡左右的時候,手的功能分化有了突然的發(fā)展,,手腕到上臂的支配能力有了很大的突破,。打人會讓他們體驗到前所未有的樂趣,就像我們突然之間會了某種技能一樣,,很愿意使用,。
家長抱著寶寶嬉戲的時候,有時寶寶會無意識地拍打家長的臉,,而且發(fā)出快樂的笑聲,。此時如果家長錯誤地引導和強化這個動作,夸他們長了本領,,或者覺得動作卡通,,干脆親含其小手表示“做得好”,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
另外,,寶寶過了1歲,在語言發(fā)育過程中,有一個階段會發(fā)出“噠,、噠,、噠”類似“打”的發(fā)音,并且手上有拍打的動作,,這是寶寶語言發(fā)育必經的一個過程,。此時,如果家長錯誤地引導和強化了這個動作,,就會造成寶寶喜歡打人,。
還有一個可能就是,有些爸爸媽媽喜歡在寶寶面前互相拍打調情,,這樣,,寶寶可能會誤認為“拍打”就是表達“高興”和“喜歡”情感的方式。
寶寶越小,,這種“打人”的表達模式就越容易固定,,而且不容易糾正。我們除了教寶寶基本的生活技巧和知識,,更要教給寶寶正確的情感模式,,例如教寶寶親吻家長、輕輕撫摸家長,,以表示對家長和別人的愛,。當寶寶打人時,家長當時的態(tài)度和做法相當重要,。無論什么原因引起的打臉,,都可以直接把他們放在地上,雙手按住孩子的肩膀,,嚴肅而平和地告訴他:“爸爸媽媽/阿姨不喜歡打人的孩子!”保持1分鐘,,講明誰也不要抱孩子,幾次以后,,寶寶的攻擊性行為就消減了,。另外,反應快的家長可以設法轉移寶寶的注意力,,如,,當他剛舉起手時就和他做擊掌的動作,嘴里可以有節(jié)奏地說“你拍一,,我拍一”,,時間長了,孩子就會改了抬手打人的習慣,,抬起手來,,他的慣性就是要玩那個拍手游戲!
二,、寶寶愛打人 用打人在試探
我家寶寶19個月了,不知為何,,出門和其他小朋友玩時總喜歡打人,,有時是有人想搶他的玩具,他要自衛(wèi);有時是沒事也會“撩”人家,。誰都敢打,,搞得在小區(qū)游樂場里“名氣很大”。在他打人時,,我會打他手,,不知對不對,他好像習慣了,,我一板著臉走過去,,他就會伸手給我打,如此“敢做敢當”,,倒讓我心里沒了底:下一步怎樣教育他才好?
有的孩子在家不打人,,進入群體交往時會去打小伙伴。有時打人,,是因為他還不會與別的孩子交往,,他是想表示友好;有時是想引起別人的注意;有時是在用肢體語言與別人交流,只是他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動作幅度和力度,。要是這樣的話,,媽媽可以拉著他的手,教他用拉一拉或輕輕摸的方式來與人交流,,告訴他,,用力打其他人,,人家會疼,,也可以在他身上試一試,讓他有感性認識,。
有的孩子打人,,是因為不會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需要,所以他就會用打人的方式來引起別人的注意,,表達自己的愿望,。要是這種情況的話,就因勢利導讓寶寶學習與人交往的技巧,,如怎樣說服別人將玩具還回來,,或說服別人“輪著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