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是孩子人生的第一個環(huán)境,,親子關系是孩子建立的第一個人際關系,。孩子對待自己的情緒和環(huán)境的態(tài)度很大程度上是在家庭中形成的。父母的教養(yǎng)方法對孩子情商的發(fā)展起著至為關鍵的作用,,想要孩子擁有良好的控制情緒的能力,,家長可以從以下五點下手做起:
第一、幫助孩子辨識自己的情緒,。
一個孩子放學回來告訴你:今天在學校有同學打我!
他父親很有技巧地回答:還好嗎?有同學打你,,所以你很委屈?
這個回答不但幫助孩子辨認自己的情緒狀態(tài),還帶來兩個天大的好處,。首先,,孩子可以從中明了,接下來要處理的,,是自己的情緒,,而不是那個對方。也就是說,,現在真正該做的事情,,不是因自己感到委屈而找對方理論,而是應該意識到,,真正的困擾其實是自己的情緒反應,,那么隨后該努力的,就是如何調試情緒,,做出合適反應,。
其次,孩子可以從中學會換位思考的能力,。這次挨打,,心理難受,以后就知道了,,若去打別人,,別人也就會有這樣的感受。這個深刻的情緒體會,,有助提升孩子換位思考的能力,。所以從情商教育的角度而言,這會是個一舉兩得的做法,。
在協助孩子辨識情緒之后,,接下來,爸爸媽媽就可以再問:你要不要告訴我發(fā)生了什么事?這是個很重要的親子溝通方式,,當父母學會發(fā)問及傾聽,,孩子就會愿意開口說話,培養(yǎng)良好的親子溝通習慣,,會讓彼此的溝通暢行無阻,。
第二,,幫助孩子樹立自信。
自信是情商能力的基石,。自信的孩子,,在面對別人的惡意攻擊時能沉穩(wěn)以對,并擁有良好的抗挫及抗壓能力,,在人際關系上也會得心應手,。
父母親對孩子的評價,對其自信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若平時只是批評而極少給予表揚,父母親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塑造了孩子心目中不佳的自我形象,。所以建議父母親可以坐下來,寫下孩子值得欣賞的優(yōu)點,。而在這想特別提醒家長的是,,這些優(yōu)點不該是孩子和別人比較的成果,而是孩子他本身所具有的特質,。
比如,,很有愛心,對小動物很好;很有禮貌,,會主動和朋友打招呼等等這些人格特質,,而并非^.每次都名列前茅等建立在比較之上的結果。如果要稱贊孩子的學習表現,,學習很認真,、負責,會自我督促念書就會是更好的理由,。多鼓勵和肯定孩子,,讓他對自己有著合適的自信,會讓他的情商能力大幅度提高,。
第三,,幫助孩子發(fā)展負面情緒的管理技巧。
在美國有些中小學,,在課程中加入冥想的練習,,讓孩子坐下,閉上眼睛,,意念集中靜坐20分鐘,。而最近的實驗發(fā)現,靜坐冥想有助降低一個人的焦慮感,而且能夠強化注意力的集中,,進一步地提升學習效率,。像這些設計得當,適合孩子的放松技巧,,早早學會,,對他們未來的抗壓能力就會有所幫助。
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培養(yǎng)健康的興趣和嗜好,,來幫助他們排解壓力,例如帶孩子一起體育鍛煉,,畫畫,、唱歌等。心理學上的研究顯示,,做運動是極佳的疏壓方法之一,,持續(xù)做有氧運動20分鐘以上,會促進大腦中腦內啡的分泌,,因而在生理上起到舒緩壓力的作用,。
第四,培養(yǎng)孩子的人際互動能力,。
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所以父母應該要多安排些機會,歡迎孩子的玩伴來到家里和孩子一起玩耍,,學習,,以及共同度過生命中的重要時刻(如生日等)。重視情商的父母親在孩子參加這些團體活動時,,關注的焦點不會是孩子與他人的比較結果,,
父母親該觀察的是,孩子在和別人的互動當中,,他是主動和他人說話?還是害羞不開口?當別人跟他說話的時候,,他是什么反應?而萬一與他人發(fā)生矛盾,他又是如何回應的?為了防止自己又落入^.與他人較量^.的慣性思維中,,家長們不妨準備個小的筆記本,,提醒自己觀察的重點,并做記錄,。
此外,,也應鼓勵孩子學會分享,還要鼓勵孩子主動向他人提供協助,,這是團隊協作能力中很重要的一個特質,。父母親該多鼓勵孩子觀察別人的需求,而主動提供幫助,。不妨常問孩子:^.你有注意到有誰特別需要幫忙嗎?你覺得你能夠做些什么去幫助別人嗎?^.而在孩子提供他人協助時,,例如幫家人提東西,,則該立刻給予及時的表揚,如此一來,,孩子就能夠培養(yǎng)出團隊意識及協作能力,。日后無論對工作還是生活,皆會大有助益,。
第五,,培養(yǎng)孩子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
心理學的研究發(fā)現,,只要孩子對自己持正面的看法,,對未來有樂觀的態(tài)度,那父母就大可放心,,這孩子這輩子不會離幸福太遠,。
要懂得對事情做正面的思考。有一個孩子,,有次老師當眾批評他的歷史成績,。大多數孩子都會因此而覺得有失顏面而耿耿于懷。然而他做了心態(tài)上的調整,,笑著跟媽媽說:“幸好老師批評的是我最爛的一門科目,,如果我最好的一門科目還被他批評,那我不就更慘了,。”有這樣的正面思維能力,,就是樂觀特質的精彩展現。因為他知道怎么在任何環(huán)境中看到事情的優(yōu)點面,,從而避免了負面情緒的不當干擾,,而找到激勵自己的動力。
為了幫助孩子學會看到事情的優(yōu)點面,,父母親應常常用正向發(fā)問的方式啟發(fā)孩子的思考,,比如“今天認識的這個新同學,你覺得他有什么優(yōu)點?”
而在碰到挫折時,,例如孩子上臺演出不理想,,爸媽不該說:“你今天怎么回事,表現得一塌糊涂,。”而該用:“這次可能讓你自己失望了,,那你覺得有沒有什么值得肯定的部分呢?”如此一來,孩子就有能力去思索正面的答案,,例如“比起上次還是略有進步”,,或者是“學到了重要的經驗,下次上臺該做更充分的準備。”
正向思維能力是在日積月累中形成的,,只要平時多花點心思,,父母親就能幫助孩子培養(yǎng)出樂觀的正向思考習慣。
(實習編輯:徐永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