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面對寶寶的無理要求一歲多的寶寶,,常常會有無理要求,,或者是無理行為。媽媽們認為,,最好不要輕易答應寶寶的無理要求,,不要受到寶寶的要挾,否則就等于縱容寶寶成為一個不明事理,、任性,、不可理喻的壞寶寶。如寶寶有想去月球上的“無理要求”,,爸爸媽媽應該盡量用寶寶能夠理解的語言告訴寶寶,,宇航員能夠到月亮上去,等寶寶長大了,,做一名宇航員就可以飛到月球上去了,。寶寶或許聽不懂媽媽的話,但這會在寶寶幼小的心靈中打下烙印,,慢慢地,,“當宇航員能登上月球”就可能成為寶寶的夢想。媽媽以這樣的心態(tài)面對寶寶的“無理要求”,,和寶寶的對峙就會少很多,,寶寶的好奇心也就不會被壓抑下去,寶寶們就會成為有巨大創(chuàng)新能力的開拓者,。
如何面對寶寶不合群到了這個月齡,,有的寶寶開始喜歡和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有的卻仍然喜歡獨自玩耍,。有的和小朋友在一起時,,可能還會對小朋友發(fā)起攻擊,面對受到攻擊而哭泣的小朋友,,無動于衷,。這是不是寶寶有攻擊性且內心冷漠呢?寶寶與小朋友最初的交往,,大多是圍繞著玩具和某樣東西展開的,,對小朋友本身并不感興趣。這時的寶寶仍然喜歡和父母在一起,把父母當作最好的伙伴,。寶寶和哪個小朋友玩耍,,不是主觀選擇的,其他小朋友和寶寶玩耍也不是主觀選擇的,,吸引雙方在一起玩耍的媒介,,往往是某個他們共同感興趣的玩具。既然寶寶不把小朋友作為交往的主體,,當然對小朋友就不會關心了,,甚至還會因為小朋友占有他喜歡的玩具而發(fā)起進攻。這么大的寶寶對東西的歸屬權還不理解,,在寶寶眼里所有的東西都是他的,。
自我與分享當寶寶意識到“自我”時,說得最多的是“我的”,。不能認為這是寶寶自私的表現(xiàn),,這是自我意識形成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一個現(xiàn)象。媽媽要知道,,分享不是寶寶與生俱來的,,爸爸媽媽要有意識地讓寶寶學會分享,讓寶寶從分享中得到快樂,。比如,,爸爸給媽媽削一個蘋果,媽媽說我們一起吃吧,,爸爸把蘋果一分為三,。媽媽說蘋果好甜呀,爸爸說你買的蘋果真好,,寶寶也一同快樂品嘗,,三個人共同分享吃蘋果的快樂。還有很多這樣的分享,,爸爸媽媽給寶寶做出示范,,讓寶寶體會到快樂。只有自我,,沒有他人的人是自私的,。但沒有自我的人,,是沒有自信心的人,,是容易產(chǎn)生怨氣的人。所以,,媽媽既不要打擊寶寶的自我意識,,又要積極地引導寶寶學會尊重他人,學會分享快樂。分享不是寶寶自發(fā)的行為,,需要父母去引導,。培養(yǎng)寶寶健全的人格,爸爸媽媽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面對發(fā)脾氣的寶寶寶寶對外界事物已經(jīng)有了粗淺的認識,,也有了最初的內心感受能力,并逐漸形成了自我意識,。但因受自身行為能力的限制,,常常因為不能夠實現(xiàn)某些想法感到沮喪。寶寶的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也會體味到挫敗感,。當寶寶處于這種狀態(tài)時,就會通過發(fā)脾氣來緩解內心的壓力,。比如寶寶要用積木搭建一棟他想象中的大樓,,但由于技巧不足,無論怎樣努力,,都不能搭成,,所以寶寶就會把積木扔得滿地,并發(fā)出憤怒的喊叫,。
寶寶發(fā)脾氣時,,父母最好的做法就是保持冷靜、平和的心態(tài),,等寶寶脾氣過了,,再耐心地詢問寶寶發(fā)脾氣的原因。用寶寶能夠聽得懂的語言勸導,,并明確地告訴寶寶,,發(fā)脾氣本身是錯誤的。培養(yǎng)寶寶遇到問題有效溝通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父母要有極大的耐心,應對處于執(zhí)拗期的寶寶,。
與寶寶建立溝通的橋梁寶寶有了自我主張,,越來越有主意了,開始喜歡別人聽從自己的安排,。能夠獨立行走和自由運動,,給寶寶創(chuàng)造了探索未知事物的有利條件。而另一方面,,隨著寶寶的長大,,父母對寶寶的期望值提高了,開始不能容忍寶寶犯錯,這就使得父母和寶寶之間產(chǎn)生矛盾,。因此,,父母與寶寶之間建立良好的溝通和交流機制,是寶寶成長過程中極其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因為對流動著的水感興趣,,寶寶在水龍頭下沒完沒了地洗手,袖子濕了,,水灑滿一地,,寶寶全然不在乎,完全沉浸在玩水的快樂之中,。這時,,如果媽媽試圖用語言來阻止寶寶玩水,恐怕沒有任何效果,。如果硬是把寶寶抱離現(xiàn)場,,可能會導致寶寶哭鬧。如何與寶寶進行有效的溝通呢,?轉移寶寶的興趣點,,用寶寶更感興趣的事物把寶寶引離現(xiàn)場。當寶寶能夠放棄玩水時,,再和寶寶進行交流,,告訴寶寶不能讓水這樣白白地流走,否則,,沒有水了,,還怎么給寶寶洗澡、燒水做飯呢,。
尊重但不溺愛不放縱寶寶就像小樹苗,,是需要修剪的。我并不反對對寶寶施以適當?shù)慕逃?,我所反對的是對寶寶施以不適當?shù)慕逃?,是以我們成年人的思想對寶寶施以強制性的教育。不能因為自己是父母,,就不需要理解寶寶,、尊重寶寶了。小樹之所以能夠長成大樹,,靠的是土地提供的營養(yǎng)和水分,,還有太陽提供的光照,而不僅僅是靠修剪,。如果修剪不當,,也會傷害小樹,。因此,,當你決定“修剪”寶寶時,,首先要思考一下:你理解寶寶嗎?你是否了解此年齡段寶寶的特點,?你是否試圖走進寶寶的內心世界,?只有先去了解寶寶,才能有資格教育寶寶,。否則,,你與寶寶的距離將拉得越來越遠。當你發(fā)現(xiàn)這個距離時,,可能為時已晚,,一切都不可從頭再來,因為寶寶的成長過程只有一次,。有些父母可能認為,,3歲以內的寶寶似乎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不是的,,我在工作中,,經(jīng)常接觸到一些中小學生心理危機問題。在給寶寶們做心理輔導時,,我發(fā)現(xiàn),,很多寶寶的心理問題都可追溯到幼時的養(yǎng)育經(jīng)歷。如果爸爸媽媽從一開始就注意到這一點,,從一開始就知道怎么做,,就不會發(fā)生后來的問題。但爸爸媽媽大都表現(xiàn)出無奈,,更覺得自己無辜:為寶寶付出了巨大的艱辛,,到頭來換取的是心理不健康的寶寶,真是有冤無處申呀,。
(實習編輯:雷雨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