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小白兔為讓孩子虐待
家住本溪櫻桃小區(qū)的李先生最近很氣憤:“沒看到過那么教育孩子的!你敢弄條狗來讓孩子打嗎! ”
原來,頭天晚上散步的時候,,他看到后樓的一個孩子媽媽拎著一只小白兔的耳朵,,讓自己晃晃悠悠剛會走的孩子用手掐、用小拳頭打,。
因為孩子“膽小”,在幼兒園里話也不敢說,、成天躲在墻角,,還被小朋友欺負(fù),媽媽就買回了小白兔讓孩子虐待,,以此“鍛煉”膽量,。
“膽小”“膽大”家長都無奈
這個孩子媽媽的舉動確實讓人挺氣憤,不過像這個孩子媽媽一樣,,因為孩子“膽小”而苦惱的家長并不少,。
劉女士的兒子正上幼兒園,她說:“(孩子)膽特小,,跳蹦床,,只要上面有一個小朋友,就不敢上去,。 ”
“也想過挺多招,,領(lǐng)孩子去動物園、去兒童樂園,、去花園山,、坐公交車、上早教課,,可沒一招好使,。 ”
劉女士擔(dān)心“膽小”,可“膽大”的孩子同樣讓家長無奈,。
楊先生說,,自己那孩子膽才大呢,一不高興逮誰咬誰,,把幼兒園的小朋友咬得嗷嗷叫,。
就因為這種事,,楊先生和妻子沒少拎著東西去看人家小朋友、跟人家家長說好話,。
虐待只能讓孩子心理變態(tài)
“小雞小鴨小魚都是他們給孩子選的虐待對象,,因為這些小動物沒有反抗能力。 ”自己開幼兒園的王健女士說,。
王健告訴記者,,的確有家長采用虐待小動物的方式“教育”孩子:讓孩子攆小雞小鴨去踩、去踢,,拿石頭子打小雞小鴨,,用手把小魚從魚缸里撈出來……
可虐待小動物真的能讓孩子變“膽大”嗎?或者能“鍛煉”出點啥?
王健說,那只是家長的一廂情愿,,虐待小動物,,根本就不能讓孩子“膽大”,相反的倒是會讓孩子心靈扭曲,、變態(tài),。
王健分析,家長希望孩子“膽大”,,是想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yīng)外界,、更好地跟他人溝通,不是希望孩子打架斗毆,、啥事都用拳頭說話,。因此,對小動物,、對弱者的虐待絕不會達(dá)到這個效果,。
專家說法
省青少年研究會常務(wù)副秘書長、沈陽市青少年心理輔導(dǎo)中心主任周永梅老師從生理,、心理和客觀環(huán)境指出了孩子膽小的幾點原因,。
從生理上來說,現(xiàn)在剖腹產(chǎn)比較多,,孩子缺少自己積極主動追求生存力量的感覺,;
多個家長圍著一個孩子轉(zhuǎn),照顧的特別細(xì)致,,甚至孩子睡覺時不能有一點聲音,,反而造成了孩子特別敏感;
為了安全不許孩子動這動那,人為做出很多限制,,有時還嚇唬孩子會如何如何,;
孩子跟小伙伴玩的時候,家長也會出于關(guān)心的目的作出 “硬性規(guī)定”,使得孩子對跟外界交往產(chǎn)生恐懼……
周老師說,,想鍛煉孩子膽量,,家長應(yīng)該轉(zhuǎn)變自己觀念、注意方式方法:
要多想想現(xiàn)在自己給孩子創(chuàng)造的環(huán)境,,將來孩子走上社會是不是還會有,,如果沒有就要改變;
對孩子要有愛,,也要嚴(yán)格要求,,但不是嚇唬、說教,,體驗式教育效果比較好,;
鍛煉膽量,要盡可能讓孩子跟外界交往,,要一步一步來,,從親戚家、到朋友家,、到大一些的孩子,、到同齡人,讓孩子一點點適應(yīng),,有一點進(jìn)步就要及時鼓勵;
讓孩子參加學(xué)習(xí)表演,,也是鍛煉孩子膽量的一個方法,。
對于以傷害小動物鍛煉膽量的方法,周老師明確表示不贊成:
可能是鍛煉,,但更可能嚇到孩子,。
對弱者用暴力,暫時可能會有膽大的效果,,可是抹殺了愛心,,就會讓孩子失去情感和人性,造成長大后親情,、真情冷漠,,非常可怕,。
相比于膽量,,愛心和善良更可貴。
(責(zé)任編輯:汪雨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