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教育專家的倡導下,,美國許多家長甚至早在嬰兒剛剛出世才6周時便開始了他們獨特的“早期幽默感訓練”。實際上,,不少比較聰明的嬰兒在這個時候往往已開始萌發(fā)了與開玩笑有關的“幽默意識”,。一個典型的例子是:當家長故意將抱著的孩子做“下墜”的動作時,一些孩子會在體味到身體下落的一種特別感覺的同時,,竟然還會無師自通地意識到這完全是大人在跟自己鬧著玩,,于是臉上可能會漾起笑容!
對這些天生就有較強幽默感的孩子,,家長除了可以跟他玩剛才提及的“下墜”游戲外,,還可和他玩捉迷藏,如將一塊手帕遮住自己的臉,,然后猛地抽走,,孩子見了,臉上可能會發(fā)出會意的微笑,。
此外,,還可以與孩子玩敲擊游戲,如用一湯勺敲擊碗碟使其發(fā)出叮叮當當的清脆聲響,,但突然再有意將湯勺敲擊在自己的頭上或他的小手上,,當然聲音啞了,但孩子可能也會沖你一笑,。
1周歲左右的孩子已對他人的臉部表情十分敏感,。在他學步摔倒時,不妨沖他做個鬼臉以表示安撫,,此時他往往會被你扮的鬼臉引得破涕為笑,。你甚至還可鼓勵他模仿你做鬼臉,做得愈可怕就愈能得到你的表揚:“寶寶做的鬼臉比爸爸做的更難看,!”此時或許他還不能盡情領會你的話語的確切意義,,但他一定知道,,大人在對他的行為作出肯定!
兩周歲時的幼兒已能從身體或物品的不和諧性中發(fā)現幽默,。如你可以把襪子試著“戴”在自己的手上,,臉上則露出難受的表情。要是他也學著把手套“穿”在腳上,,你也完全沒有必要對孩子橫加指責,,相反倒可以跟著孩子一起哈哈大笑。
3歲幼兒的智力已發(fā)展到能認識到概念不和諧中潛藏的幽默感,。當爸爸故意手拎媽媽小巧的女式皮包,,或媽媽故意戴上爸爸粗大的男式手表時,孩子見了即會一邊搖頭一邊大笑不止,。你還可默許孩子裝模作樣地戴上爺爺的大禮帽,,手持拐杖,行步蹣跚,,他會邊模仿邊大笑,。
4歲左右的幼兒特別喜歡“做家家”,或扮演卡通人物,。當你發(fā)現你的兒子與鄰家小女孩正在快活地扮演王子和公主角色,,并演得十分投入時,你不僅不要阻攔,,而且自己還可客串進來扮演個壞蛋之類的小角色,,讓氣氛更為生動、好玩,。
待孩子長到五六歲時,,便可能開始對語言中的幽默成分十分敏感。如同音異義詞和雙關語的巧用,,繞口令的學習,,都能使他們感到趣味盎然。你可故意對畫中的一匹“馬”喊聲“媽”,,在孩子大笑之余,你就可乘機向孩子解釋“馬”和“媽”兩個詞發(fā)音上的異同,。
7歲的孩子大多已上學,。他們往往喜歡講笑話、聽笑話,。有些笑話顯然不夠高雅,,但大人粗暴地予以批評乃至責備實際上也大可不必。要知道,,此時的孩子,,其中尤其是那些淘氣的男孩,,往往會通過笑話或惡作劇來“平衡”或“調諧”自己的心態(tài)。盡管其中的幽默可能讓大人們(其中也包括教師)不快甚至難堪,,但大人們理應予以包容,。原因很簡單:這可是孩子成長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呀!
8歲以后的孩子已初具幽默感,。家長應注意傾聽孩子回家后講述的有關學校生活的小笑話,,并發(fā)出會心的歡笑。這也是一種家長對孩子的幽默感作出肯定的表示,。如果孩子有足夠的幽默感,,大人還可引導他們編幽默故事。
當孩子進入小學高年級時,,學校里會常常組辦有關“幽默故事”寫作或講述的比賽,。對于這類能起到增強孩子幽默感的活動,美國的家長們大多予以無保留的支持,。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根據一項美國專家從事的專題研究,幽默感是情商的重要組成部分,。具幽默感的孩子大多開朗活潑,,因而往往更討老師的喜歡,人際關系也要比不具幽默感的孩子好得多,。幽默還能幫助孩子更好地應對生活和學習中的壓力和痛苦,,由此幽默的孩子往往過得比較快活。幽默還能促進孩子的智商健康成長,,能比較輕松完成學業(yè),。
此外,人的幽默感大約有三成是天生的,,而其余的七成則須靠后天“煉成”的,。
(責任編輯:汪雨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