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都只知道從自己的角度出發(fā)來教育孩子,經常強孩子所難,,卻對孩子的天分和興趣愛好視而不見,以愛的名義毀了孩子的人生,。
1,、父母對孩子寄予過高的期望且追求完美,。
由于父母不想讓自己失望,,就不斷地給孩子施壓。當孩子為了家長的期許不斷迎合的時候,,他就失去了自我,,他的生命狀態(tài)不再自在和流暢。他只能緊緊地抓住他付出了這么大的代價得來的“優(yōu)秀”,。這樣“優(yōu)秀”的孩子,,是一枚炸彈,隨時會被引爆,,不是炸傷別人,,就是炸壞自己。有一個統(tǒng)計數字,,大學中有心理疾病的孩子,,有23%在初高中被公認是“很優(yōu)秀”者。但孩子又是千差萬別的,,即使是威逼利誘也有很多無法達到父母的期許,,因而產生自卑和逆反心理。
2,、孩子不令自己滿意時貶損他,、責罰他
其實孩子不能讓父母滿意的時候已經很內疚,這個時候父母再責罵他,,會讓又愧疚變成反感再到破罐子破摔,。再不然就是暫時隱忍不發(fā)作卻埋下了心理疾病的引子,隨時可能爆發(fā),。
3,、拿自己的孩子跟別人比
這是絕大部分家長的通病,當家長經常把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做比較的時候,,孩子也會認為自己無能,,從而喪失自信,走向自卑,。
4,、有條件地滿足孩子的需要
你考第一名就買旅游鞋!你進入前五名我們就全家去旅游!很多家長都把這個視為一種對孩子合理開明的獎懲舉措!殊不知,,這帶給孩子潛意識的訊息是:符合爸爸媽媽的標準,才是被愛的,。然后孩子會為了得到父母的愛付出失去自己的代價!
5,、預言孩子沒出息
預言孩子沒出息有兩種后果,一是你越說他沒出息,,他越沒出息,,完全喪失斗志和學習能力,最終實現你的預言!另一種孩子,,你說越說他沒出息,,他越要證明自己有出息,但是一輩子活在“證明”中,,失去自我,,也喪失了生活的智慧和讓自己幸福的智慧。
6,、代替孩子做選擇
孩子的心理獨立期有三個階段,,分別是3歲、9歲和12歲,。小的時候,,孩子自己吃飯,父母應關懷而不干涉,,不要說你都吃到衣服上了,,我來喂吧!再或者孩子想穿什么衣服你也要代為選擇!還有不聲不響為孩子報了鋼琴班,都是不智之舉,。家長總是在用“自己的頭腦”操控孩子,,但是忽視了代替的過程就是剝奪孩子成長的過程。你剝奪了孩子某方面的成長,,孩子就喪失了某方面的能力,。
7、不信任孩子
不認為孩子有控制能力,,不認為孩子其實可以做到,,徹底毀滅了孩子的自尊和上進心。培養(yǎng)孩子成“才”,,應該先讓孩子先“成人”,,否則各種各樣的問題孩子只會越來越多。
總結:父母教育孩子的過程,,就是把自己的狀態(tài)調整到平靜和喜悅的過程,,平靜和喜悅的狀態(tài)就是愛!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心量拓寬的過程,。改變孩子很容易,,當你“容”下孩子時,,孩子就“易(改變)”了。
(實習編輯:張嘉敏)